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生物网片和化学补片在盆底重建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98至2018年PubMed、CBM、Embace、万方、维普、知网等数据库,纳入生物网片和化学网片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内容与补片类型及其应用效果有关的文章,从符合要求的文献中收集数据资料。结果/结论共纳入5篇研究,共计461例研究对象,其中生物补片组238例,人工合成材料组223例。相比于聚丙烯材料,应用生物补片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生物补片侵蚀暴露较少(P<0.05),术后残余尿量、最高体温值、尿管留置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生活质量的比较,应用生物补片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聚丙烯合成网片患者。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生物补片;化学网片;盆底功能重建
本文引用格式:乔艳华,赵冰,王君敏,等.不同网片在盆底重建术中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45-47,49.
Meta-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Meshes in 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
QIAO Yan-hua1,ZHAO Bing1,2*WANG Jun-min1,LI Lin-yu3,WANG Xiao-fan1,WANG Ying-ying1,ZHANG Zhi-lei1,SUN Qing1(1.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2.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3.Sanquan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ABSTRACT: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ological mesh and chemical mesh in 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Methods Databases including PubMed,CBM,Embace,Wanfang,Vip and CNKI were searched From 1998 to 2018.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mesh in 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ve surgery were included.Articles related to mesh type and application effect were selected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Results/Conclusions A total of 461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5 studies,including 238 in the biomesh group and 223 in the synthetic material group.Compared with polypropylene materials,The amount of blood loss in biological mesh was larger(P<0.05)and the operation time was longer(P<0.05),biological patch less erosion exposure(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idual urine volume,maximum body temperature and indwelling time(P>0.05),by comparing the quality of life,biological patch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 polypropylene mesh.
KEY WORDS:Pelvic floor dysfunction;Biological mesh;Chemical mesh;Pelvic floor function reconstruction;System evaluation
0引言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薄弱、损伤等原因导致盆底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发生盆腔脏器位置异常及相应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FPFD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等。据国外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成年女性FPFD的发病率为20%~40%,而65岁以上的成年女性50%以上会有不同形式的盆底功能障碍。目前FPFD的现状是发病率高,就诊率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1]。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盆底支持组织结构功能及完整性密切相关[1-3]。对于轻度患者,主要以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和生物电刺激增加盆底肌肉群张力的物理治疗为主,对于重度患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4,5]。随着盆底重建手术的发展,补片作为盆底组织替代物越来越多应用于盆底重建手术中,其强化了薄弱受损的盆底筋膜组织。与传统手术相比,其不仅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正常解剖状态,并且能克服一些自身的不足。目前常用的修复材料有人工合成材料和生物补片两种。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策略
收集1998-201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及已注册但尚未发表的有关盆底补片的研究文献,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Ovi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语言种类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中英文检索词包括:盆底重建术、补片、生物补片、化学网片;biological Patch、chemical mesh、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的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实验。②纳入文章的研究对象年龄不限,按照国际化量化分期法(POP-Q)诊断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③含有不同补片在盆底重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包括疗效、不良反应等内容。④测量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及网片侵蚀、暴露、挛缩、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③试验设计不严谨。
1.3文献检索策略
文章筛选及资料提取数据的收集和录入由2名工作人员独立完成,并交叉核对,如有疑问通过与文献作者联系等方式追踪查询。提取的资料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题目,作者姓名,发表日期,文献来源;②研究特征: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各组患者干预措施;③结局指标:术中情况、疗效指标、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man 5.3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二项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作为效应量,计算其95%可信区间(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2检验分析各文献间的异质性,若各文献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1或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各文献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或I2>50%),首先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对无明显临床异质性而仅存在统计学异质性的各研究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系统评价。系统评价的结果用森林图表示。
2结果
2.1文献筛选结果
按照上述检索策略及资料提取方法,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50篇,排除综述性文献,再剔除与本次研究目的无关的临床试验病例报道或无对照组的试验研究,最终纳入文献5篇。共计416例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生物补片组)223例,对照组(化学补片组)238例。
2.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纳入的5篇文献均为RCT研究,按照Jadad评分量表评分1篇属高质量文献,介绍了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他均未表述出随机的方法,而且盲法均未提到,但是失访和失访原因有描述。
2.3系统评价的结果
对纳入5篇文献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异质性检验后得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异质性明显(I2分别为79%、96%),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分析,聚丙烯网片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术中手术时间少于生物补片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WMD=3.20[2.59,3.80](图1),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生物补片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WMD=219.44[161.74,287.71](图2)。而术后残余尿量、拔除尿管时间、侵蚀暴露无异质性(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术后残余尿量、术后拔除尿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95%CI(-0.49,2.09)](图3);[P>0.05,95%CI(-0.30,0.69)](图4));生物补片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术后暴露侵蚀明显少于化学网片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95%CI[2.59,3.80](图8)。纳入的5篇文章中4[6-8,10]篇对两组术后最高体温、疼痛进行了报告,经异质性检验,术后最高体温、术后疼痛无异质性(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术后最高体温、术后疼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95%CI(-0.14,0.04)](图5);[P>0.05,95%CI(0.17,1.02)](图6))。纳入研究5篇中,其中3[6-8]篇对感染进行了报告,经异质性检验各项研究中术后感染无异质性(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感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5%CI(0.15,1.49)](图7)。其中2[6,8]篇对两组尿失禁进行了报告,经异质性检验各项研究中术后尿失禁无异质性(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尿失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5%CI(0.02,1.50)](图9)。术后POP-Q纳入研究5篇中,其中3[6,9,10]篇对两组术后POP进行了报告,均提示生物组患者术后Aa、Ba、Ap、Bp、C测定值均显著低于聚丙烯组患者(P<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中老年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表现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OP)。其有一个共同的发病机制,即盆底肌肉和结缔组织的削弱。保守治疗(物理治疗等)失败后,矫正手术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持久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临床对盆底解剖结构研究的深入和新理论的不断提出,盆底重建手术得到逐渐发展,修补材料也随之改进,其显著提高了盆底重建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理想的补片材料应具备: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化学惰性、良好的弹性和张力、感染概率低,不会诱发过敏及排异反应等。
本文系统分析了在盆底重建术中生物补片和化学网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采用生物补片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多于采用聚丙烯合成网片患者(P<0.05),分析其可能原因是生物补片面积较小,在盆底手术时需分开两侧阴道壁黏膜到盆筋膜腱弓及骶棘韧带处,故分离创面比较大,导致手术时间比较长,出血量比较多。
两组在最高体温、尿管留置的天数、残余尿量、术后疼痛、伤口感染、尿失禁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生物补片还是化学网片手术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采用生物补片的患者网片侵蚀暴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聚丙烯合成网片患者(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化学网片为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在机体内不可吸收,与人体的组织不相容,存在永久性异物反应。而生物补片的生物相容性好,逐渐转化为自体成分,不仅引发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小,而且其残留的各种生长因子还能诱导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塑形重建度较高,修复强韧效果更好,所以侵蚀暴露的发生率较低。
通过对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采用生物补片的患者术后的PFIQ-7评分、PFDI-20评分、PFDI-12评分明显低于采用聚丙烯合成网片患者,说明生物补片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聚丙烯合成网片患者。
综上所述:生物补片在前盆底重建术中虽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侵蚀暴露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单独研究生物网片材料应用于盆底重建的近远期研究,与应用化学网片比较的文章较少,并且所选研究大部分都为回顾性分析,所以对于生物补片及化学网片用于前盆底重建术的长期预后效果仍需寻求更好的循证证据。
参考文献
[1]戴莺莺,李香娟,蒋秀婵.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11):1422-1424+1432.
[2]Bortolami A,Vanti C,Banchelli F,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nd sexual dysfunction:an observationalstudy[J].J Sex Med,2015,12(5):1233-1241.
[3]Bhattarai A,Frotscher R,Staat M.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female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C]ElgetiS,Simon J W.Conf Proc YIC GACM 2015 3rd ECCOMAS YoungInvestig Conf 6th GACM Colloquium,July 20-23,2015,Aachen,Germany,2015:1-4.
[4]Jundt K,Peschers U,Kentenich H.The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Dtsch Arztebl Int,2015,112(33-34):564-574.
[5]李基业.盆底功能障碍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5):453-455.
[6]刁孟瑶.聚丙烯合成网片和生物补片在前盆底重建术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2):184-185.
[7]曹婷婷,杨欣,孙秀丽,等.生物补片与化学合成网片在全盆重建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7,18(2):105-108.
[8]汪利民,徐春.聚丙烯合成网片和生物补片在前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2015,32(9):1722-1724.
[9]唐卉.生物补片和聚学丙烯网片在前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学,2016,44(9):1297-1299.
[10]何萍,刘禄斌,邓凯贤,等.两种补片在前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5):385-3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