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甲钴铵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04 17:24: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甲钴铵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一年我院收治的8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1例,采用甲钴铵治疗;对照组401例,采用依帕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甲钴铵注射液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障碍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铵;神经传导速度

本文引用格式:吴蕾.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甲钴铵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15,117.

0引言

糖尿病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1],患者会出现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等症状,下肢发生几率高于上肢[2],在发病初期,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麻木,从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患者开始对疼痛和温度不敏感,导致足部外伤和烫伤无法察觉,是引发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之一[3]。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麻木,及时进行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价值,目前临床常用甲钴铵、依帕司他和前列地尔等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4]。本研究通过对8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探讨甲钴铵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1例,男228例,女173例,年龄55~78岁,平均(67.42±4.86)岁,糖尿病病程8~19年,平均(11.53±3.06)年,神经病变病程0.4~2.5年,平均(1.46±0.23)年;观察组401例,男230例,女171例,年龄56~79岁,平均(68.04±4.91)岁,糖尿病病程9~18年,平均(11.38±2.36)年,神经病变病程0.4~2.3年,平均(1.37±0.24)年,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重要脏器功能正常,无精神疾病,对本次实验药物无过敏反应,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参与。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血糖控制、合理饮食、适量锻炼等,观察组采用甲钴铵注射液治疗(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4627,规格1 mL:0.5 mg/支),0.5 mg甲钴铵注射液溶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9%)进行静脉滴注,隔日给药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依帕司他治疗(北京优你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43229,规格:50 mg/片),口服,3次/d,1片/次,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利用SPSS 20.0进行计算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2。


\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高发病,该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发多种恶劣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出现周围神经障碍,引发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的症状,麻木和感觉异常导致患者对温度、疼痛等感觉不敏感,是导致患者糖尿病足症状的重要因素[5]。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血管损伤和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因素造成的[6]。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障碍在发病早期没有相对典型的临床特征,容易误诊漏诊,病情发展后导致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溃烂,有极高的致残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及早预防和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目前临床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多采用药物进行控制,甲钴铵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周围神经治疗剂,他是一种辅酶型维生素B12,可作用于血液和脊髓液,具有良好的传递性,能有效促进核酸-蛋白-脂肪的代谢,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对于麻木、疼痛等症状疗效十分显著,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神经障碍的主要药物,给药3 h即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起效快[7]。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更有效抑制多元糖代谢中的山梨醇的产生,减少其对神经细胞的影响,是预防和改善糖尿病神经障碍的常用药,该药有一定的副作用[8],和其他糖尿病药物的适配性较差,容易出现低血糖、腹胀、肝功能损伤等症状,在使用时要注意进行排便情况观察,预防不良反应。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看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使用甲钴铵治疗的观察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使用依帕司他治疗的对照组(P<0.05),虽然两种药都能改善患者的神经障碍症状,但甲钴铵的疗效更加明显。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治疗的同时加药注意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定期检查和评估病情,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甲钴铵注射液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障碍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控制病情减少致残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忠涛.甲钴铵、前列素、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0):63-64.
[2]朱海霞.硫辛酸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3):1-2.
[3]Li-Li Z,Yi-Hao W,Zong-Hong S,et al.Prophylaxis of 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by High-Dose Intravenous Mecobalamin[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17,25(2):480.
[4]周娟.甲钴胺、依帕司他、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24):31.
[5]张春芳.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9):1370.
[6]冯亚葵,钟琼仙,李海英,等.血塞通联合α-硫辛酸、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9):104-105,107.
[7]Han X,Wang L,Shi H,et al.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thylcobalami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J].BMC Cancer,2017,17(1):40.
[8]刘香兰.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1):16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5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