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讨论主动运动训练对婴幼儿脑瘫康复的效果。方法截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的90例婴幼儿脑瘫患儿成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继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射频脑循环治疗+神经细胞营养药治疗方案)与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主动运动训练方案),评判标准:MESS、MI评分、康复效果、DQ评分。结果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的MI及M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的DQ评分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运动训练的实施可促进脑瘫婴幼儿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可提高该病症的康复效果及婴幼儿的发育商,值得推广。
关键词:主动运动;婴幼儿;脑瘫;康复;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刘广丽.主动运动训练对婴幼儿脑瘫康复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63-64.
0引言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胎儿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永久性(可变化)脑损伤所致的大脑功能不良综合征[1]。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该病症的过程中通常会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射频脑循环治疗及神经细胞营养药治疗,其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并不显著,而对该病症患儿实施主动运动训练后,将有效的促进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潜能,并使其逐渐跟上同龄儿童或者是超过同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同时,主动运动训练的实施,还将进一步降低患儿发生残疾的机率,提高其生活质量[2]。基于此,本文对单纯性给予该病症患儿神经肌肉电刺激、射频脑循环治疗及神经细胞营养药治疗与在其基础上加用主动运动训练的效果资料进行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截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的90例婴幼儿脑瘫患儿成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继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1.8±0.7)岁。研究组中男26例、女19例;平均(1.9±0.5)岁,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意义。此次研究所有家属均知情,且所选90例婴幼儿脑瘫病例已通过本院伦理委会的审批。
1.2方法。对照组实施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射频脑循环治疗+神经细胞营养药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主动运动训练方案,详细内容如下:①主动运动功能训练法: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问题,控制异常模式、异常运动的发生,引出正常的运动发育规律,采取常规的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训练,密切控制患儿的爬、坐、翻身、跪、走等行为,注重头部控制,培养患儿四肢重力的抵抗及其承受能力。整个运动环节应从粗大动作过渡到精细动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经过正规的引导,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引导患儿对每一个动作进行巩固,且每天进行一次。②神经肌肉电刺激:根据婴儿上肢、腰肌、下肢肌力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电刺激,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为标准,每天进行1次,每次保持20 min左右,制定长期刺激目标,以16次为一个疗效。③射频脑循环治疗:通过粘贴于穴位的电极片,将仿真生物电直接作用于脑细胞,改善脑微循环,次保持在20 min左右,12次为一个疗程。④神经细胞营养药物治疗:进行定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注射,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每日最多1次,15日为一个疗程[3]。
1.3观察指标。第一,观察两组患儿的MESS评分及MI评分,其分别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指标下降,说明婴幼儿的神经缺损功能缓解)及运动力指数评分(评分指标上升,说明婴幼儿的运动能力提高);第二,观察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康复效果的评定以BSID指数为(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该量表指数上升,说明患者的智力发育情况良好)标准,其中显效表示BSID指数>80分、有效表示BSID指数在70-79分之间、无效表示BSID指数<69分;第三,观察两组患儿的DQ评分,其是指发育商,该评分指标上升,说明婴幼儿的智商发育情况较好。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计算P值,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检验方式为χ2;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s)、检验方式为t,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MESS及MI评分比较。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的MI及M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康复效果比较。研究组患儿的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DQ评分比较。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的DQ评分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根据众多研究证实[4],机体的脑发育存在一定的关键性行训练科目制定时应该全面分析,注意分工配合的合理性、训练时间科学性,训练强度的可行性,并加强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充分了解到主动运动的重要性及功效,促使主动运动融入到患儿的日常活动中去,使其迅速恢复健康状态[6]。
综上所述,主动运动训练的实施可促进脑瘫婴幼儿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可提高该病症的康复效果及婴幼阶段,我国临床医学认为该关键性阶段集中于0-3岁,在这一时期机体的脑部结构及功能都处于较强的重组与发育阶段,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该阶段内科学适宜的脑部刺激是机体进行运动、感觉、语言等行为的重要前提。人体大脑结构和功能具有修改自身适应状况的能力,这便是大脑的可塑性,据研究发现[5],未成熟脑的可塑性较强。主动运动是指在不借助帮助或适当帮助的情况下,由机体主动完成的训练内容,当肌力处于2-3级或以上时,应鼓励患儿进行相关动作的独立完成,促使其平衡、协调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在人体发育过程中,新的运动内容主要是通过主动学习完成的,若只做被动式的运动是很难掌握新的运动模式,主动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运动知觉,从运动中感受不同感官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这一过程强化了个体掌握新运动模式的能力,因此,婴幼儿脑瘫治疗中进行主动运动训练非常重要,治疗师在进儿的发育商,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彬浩.在早产儿中实施早期干预对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3):37+43.
[2]杜江华.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
[3]张晓侠,王英,王江华.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2):58-59.
[4]林志,林新富,王滔.高压氧治疗婴幼儿脑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69-170.
[5]袁俊梅.观察高危脑瘫婴幼儿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417-418.
[6]梁秋雁.运动功能训练在高危脑瘫婴幼儿康复中的重要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02(27):23-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