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收取例数为48例,(收取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选择随机的方式对本院所有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治疗组均采取穴位敷贴+耳穴埋籽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热奄包治疗,每组患者各24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胃脘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中药热奄包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疼痛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可促进患者康复,值得研究。
关键词:中药热奄包;脾胃虚寒;胃脘痛
本文引用格式:朱静.中药热奄包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330+332.
0引言
胃脘痛是指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的症状。多因受寒、肝气郁滞有关。是胃部疾病常见的症状。脾胃虚寒是常见的证候,症状表现为:胃痛隐隐,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中医操作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作用[1]。胃脘痛是首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之一[2]。我科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疼痛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科住院收治的脾胃虚寒证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平均61岁。临床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
1.2治疗方法
1.2.1两组均用穴位敷贴+耳穴埋籽治疗:①穴位敷贴取穴:足三里(双侧)、中脘、胃俞(双侧)。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滇食药监械准字20142260001号)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敷贴在穴位上,6小时取下,每日更换。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过敏现象者停用。②耳穴埋籽是选用质硬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粘附在0.7×0.7 cm大小的胶布中央,贴敷于选好的耳穴部位上(取穴:脾、胃、交感、神门),并用指腹给予按压,使患者出现痛感。一日3次,每次3 min。每日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过敏现象者停用。
1.2.2治疗组加用中药热奄包:中药热奄包取穴:中脘。将药用丁香10 g,吴茱萸20 g,小茴香20 g,莱菔子20 g置于微波炉中加热15-30 s,装入自制的一个棉布袋内粘好封口,大小为长12 cm宽10 cm,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棉布袋上覆盖自热贴,置于中脘穴上,予妥善固定,避免烫伤。每日1次,每次6-8 h。
1.2.3疗程2组均7 d为1个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护理
1.3.1生活起居:①病室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②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③加强防寒保暖的护理,防止胃脘部受凉,衣被适当。④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制定推荐菜谱,改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3.2饮食护理:①饮食以细软、温热,易消化、营养丰富,给予半流质或软饭,少量多餐为原则,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品,戒烟酒、浓茶、咖啡。②根据辨证施护原则,脾胃虚寒者宜食温中健脾的食品,如猪肚、羊肉、鸡肉、桂圆、大枣、生姜、山药、伏苓等。食疗方:桂圆糯米粥。
1.3.3情志护理:①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保持乐观情绪。②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采用抑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③鼓励家属多陪伴,给予患者心理支持。④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⑤指导患者与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1.3.4局部护理:向患者告知敷贴后出现皮肤微红,属于正常现象。更换时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反应,如有瘙痒,切勿搔抓,防止破溃。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腹痛症状全部消失,次症大部分消失;显效:腹痛明显好转,次症部分消失;有效:疼痛减轻,次症个别消失;无效:疼痛症状无变化[3]。
2结果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从中医角度分析,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通过经络传导,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目的。中脘属奇经八脉之任脉,具有温中和胃、健脾益气的作用;同时予相关的护理措施对效果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4]。护士通过指导患者生活起居,辨证施膳改变患者饮食习惯,同时实施有效的情志护理,使患者放松心情,避免紧张和忧虑,从而提高疗效[5]。中药热奄包是采用中药热敷结合穴位刺激的一种无创性外治疗法,吸收了中药治疗和穴位刺激的优点,完全避免了口服药物胃肠刺激的不良反应。中药热奄包利用热力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增加代谢,将药效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温中健脾、祛寒止痛的作用。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中药热奄包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简便、舒适、经济、实用等特点,值得临床推行使用[6-7]。
参考文献
[1]黄亚博,冯广清,费忠东,等.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优势病种调查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45(9):5-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s],2013.
[3]余卫华,符文彬,战晓农,等.电子艾灸仪和温和灸治疗胃脘痛的比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14-815.
[4]李力,周晓玲,税典奎.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8):471-472.
[5]史金花.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27-230.
[6]邓兰芬,李淑雁,陆灼,等.中药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2):66-67.
[7]周瑞宁,陆春娇.中医特色护理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18,4(3):195-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