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浸浴治疗增生期瘢痕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采用中药浸浴;对照组28例,采用温水浸浴。观察两组瘙痒程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瘙痒程度明显缓解,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浸浴可明显改善增生期瘢痕瘙痒的程度。
关键词:中药浸浴;增生期瘢痕;瘙痒
本文引用格式:龙冰,朱树昌,付金,等.中药浸浴治疗增生期瘢痕瘙痒28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165+168.
0引言
在传统的烧伤治疗中,深度烧伤不可避免形成病理性瘢痕,而瘢痕增生期并发的瘙痒、疼痛,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和困扰。本科室运用祖国传统医学将自拟中药采用浸浴的方式,应用于增生期的瘢痕,对于缓解瘢痕瘙痒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及分组。56例患者均为浏阳市中医院烧伤整形科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23-47岁;瘢痕面积17%-29%;瘢痕局限于双上肢者2例,局限于双下肢者8例,散在分布于躯干四肢者18例。对照组28例,男25例,女3例;年龄31-50岁;瘢痕面积15%-30%;瘢痕局限于双上肢者2例,局限于双下肢者6例,散在分布于躯干四肢者2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创面愈合后出现瘢痕增生,瘢痕增生期1-3个月,瘢痕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瘢痕总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0%-30%,瘢痕呈鲜红色、逐渐增厚、质地变硬,并有瘙痒症状的。排除标准:排除荨麻疹、湿疹、药疹等皮肤疾病;排除面部瘢痕增生明显的患者。
1.2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对瘢痕瘙痒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药物组成为三棱、莪术、荆芥、苦参等),调节药液温度为近人体体温。30分钟/次,1次/日;对照组采用温水浸浴,温度为近人体体温,30分钟/次,1次/日。局限于四肢的瘢痕采用浴桶浸浴,散在分布于躯干四肢的采用全身浸浴,保证瘢痕完全浸泡于浴液中。浸浴期间由护理人员陪护,维持室内温度恒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弹力套持续加压疗法。
1.3临床疗效判定。入组患者于治疗后一周观察一次,记录患者入组前及治疗过程中瘙痒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
1.3.1瘙痒程度的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级(无瘙痒);1级(轻度瘙痒):虽有瘙痒感,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II级(中度瘙痒):瘙痒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止痒治疗,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瘙痒):瘙痒剧烈,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严重受干扰,迫切要求止痒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
1.3.2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完全缓解(CR)即瘙痒完全消失;有效:部分缓解(PR)即中度或重度到轻度瘙痒;无效:无缓解(NR)即瘙痒不缓解,或由重度减为中度水平[2]。
1.3.3不良反应观察观察患者用药处潮红、水疱、渗出、破溃等局部表现及全身不适等不良反应并记录。
1.4统计学分析。将所有资料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指标用±s,分类指标采用例数、率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瘙痒程度明显缓解,两组患者瘙痒缓解的程度经χ2检验,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讨论
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是皮肤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纤连蛋白、氨基多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而致。其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胶原酶活性增高,胶原蛋白沉积[3-4]。②低氧环境增强了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通过调节生长因子的表达影响瘢痕形成[5]。③一些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也导致瘢痕形成[6]。④自由基催化胶原蛋白的转化,导致胶原蛋白的沉积[7]。⑤一些与增生性瘢痕相关的基因,包括细胞凋亡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细胞骨架与运动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目前研究已经证实与瘢痕瘙痒有关的物质有P物质,肥大细胞,5-羟色胺。瘢痕瘙痒与瘢痕局部组织中释放的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有关,组胺含量升高瘙痒程度加重[8]。当P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随P物质浓度增加而升高[9]。中、重度瘙痒与局部瘢痕组织中5一羟色胺的含量有关。
瘙痒属于祖国医学“风瘙痒”范畴。引起瘙痒的病因较多,归为血瘀风盛,湿热内蕴等:其外因多与风邪有关;内因多与气血虚弱、气滞血瘀、血热内蕴等有关。结合瘢痕的成因,瘢痕瘙痒的中医辨证为血瘀风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据这个治则,我们临床予活血化瘀、祛风止痒之中药,方中野菊花、荆芥、土茯苓等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
浸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在皮肤或患处作较长时间治疗的方法,其作用机理是皮肤或患处受到温热或机械等物理刺激,使新陈代谢旺盛,加速药物深入腠理,从而发挥药效。本研究将两者结合,在瘢痕瘙痒的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伟湘.超声波加疤痕止痒软化膏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21-22.
[2]付小兵,程飚.进一步重视病理性瘢痕发生机制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1):76.
[3]Semenza G L.Surviving ischemia:adaptive responses mediated by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J].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0,106(7):809-812.
[4]李广帅,陈言汤,牛扶幼,等.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6):1025-1027.
[5]Morrison J I.Editing our way to regeneration[J].Cell&Tissue Research,2014,356(3):533-537.
[6]赵李平,利天增,赵玮玮,等.人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瘙痒症状的正相关性——组胺在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没有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78-79.
[7]陈亮,流沙,李世荣,等.P物质对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组胺释放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2006,22(3):192-194.
[8]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等.人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9(30):31-32.
[9]郭水英,冯蔚芬,林爱珍.关于瘙痒病因的探讨及中药治疗[J].蛇志,2007,19(4):296-2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