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无痛病房管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31 09:45: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干预对控制其术后疼痛问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n=38)与采用无痛病房管理方案干预实验组(n=38),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控制情况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与Harri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采用无痛病房管理方案进行护理管理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问题,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痛病房管理;全髋关节置换术;疼痛;关节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闫闪.无痛病房管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74-75.

0引言

全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临床治疗髋关节病变的常用术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髋部功能,但该术式为侵入性治疗方案,可造成患者骨骼、肌肉等组织的损伤,不利于患者的回复,且常伴随严重的术后疼痛问题,影响患者预后,且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不良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为此必须做好预后干预工作。研究表明,通过无痛病房管理方案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问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为验证该方案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方案与无痛病房管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
(n=38)与采用无痛病房管理方案干预实验组(n=38)。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7-72岁,平均(58.4±7.6)岁,包括股骨头坏死17例,骨关节炎21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8-73岁,平均(58.8±7.5)岁,包括股骨头坏死18例,骨关节炎20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纳入患者均经过临床检验确诊,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适应症,认知功能正常,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重大脏器疾病、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慢性疼痛、药物禁忌症等患者。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麻醉方式相同,包括腰硬联合或全麻,于术前30 min使用头孢唑林钠药物抗感染,切口取后外侧,使用假体材料相同,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并做好消化道出血预防措施。所有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内容相同,包括肌力训练、髋关节训练等,逐渐过渡到常规站立与负重行走[2]。对照组在该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则使用无痛病房管理方案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患者入院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行评估,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防止其术后出现严重的负性情绪,确保其具备较为理想的护理配合度。其二,术前一天,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给药方式为口服,剂量控制为200 mg,每日2次,手术当天再使用1次,剂量同上[3]。其三,术中对患者髋关节附近注射镇痛药物,包括罗哌卡因,剂量控制为100 mg,地塞米松,剂量5 mg,吗啡,剂量为5 mg,肾上腺素,剂量为0.2 mg,混合后以生理盐水稀释成50 mL混合液。其四,术后药物患者每日服用塞来昔布胶囊,剂量控制为200 mg,每日2次。并每日采用VAS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如果患者疼痛评分在3分以下,则可停止使用药物镇痛,可采用心理疏导、环境干预等措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提高其痛阀,缓解其疼痛[4]。如果患者的疼痛评分在4-6分范围内,则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弱阿片类药物干预,如果患者疼痛剧烈,评分在7分及其以上,则可采用强阿片类药物干预,如吗啡,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价,包括静息状态与被动活动状态下的评分,设计一条有0-10刻度的尺子,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疼痛选择数字,疼痛约为剧烈,评分越高,所有患者的疼痛评分以均数表示。并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水平,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水平越高[5]。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设定为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情况组间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
 

2.2关节功能组间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上升,但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

 
3讨论

无痛病房工作模式的建立需要发挥出外科医师、护理人员、麻醉师以及康复训练师等的协同作用,应该由其共同参与到镇痛事宜中,并从整个围手术期入手,加强对患者疼痛的管理,就其具体实现技术路线来看,包括术前的宣教、超前镇痛、麻醉镇痛、术中镇痛药物使用以及术后镇痛等,利用术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合理用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术后疼痛的认知,有助于消除患者所存在的负性情绪,减少其手术应激反应,配合超前镇痛用药,则可控制患者的痛阀,能够避免患者的中枢敏感化,可降低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而利用有效的麻醉手段,则能够维持手术过程中的无痛,临床应该首先选用腰硬联合的麻醉方案,可减少对患者神经系统以及心脏等的影响,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但如果麻醉效果不理想,则应该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案。术中通过在患者关节附近使用镇痛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肿的几率,能够降低局部的炎性反应,且不会延迟创口的愈合。而术后通过有效的评估,则可实现对患者疼痛情况的动态化了解,进而可合理使用药物进行镇痛。利用无痛病房的建立,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进而也可使得患者在康复训练上的依从度得到明显提升,能够明显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干预后,其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代表该方案能够明显缓解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问题,有助于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康复。综上所述,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无痛病房管理方案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痛阀,能够改善患者疼痛问题,且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预后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元琛,廖俊星,顾宏林,等.无痛病房管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评价[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2):147-150.
[2]潘蓉蓉.无痛病房管理对全髋置换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5):599-601.
[3]刘伟.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控制中的价值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24):3833-3834.
[4]邓春娜.无痛病房管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5):61-63.
[5]陈捷,黄淑芬,江丽丽,等.无痛病房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21-18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3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