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较,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每组各50例,在手术结束和初期恢复完成后对患者的手术出血量进行测算,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恢复1年后对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进行测量,并同时进行后腰腿痛进行VAS评分。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其中微创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S-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
本文引用格式:董云飞.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109+111.
0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患者久坐久站和长时间腰部用力导致腰椎间盘各部分组织出现了退行性改变,因此造成了各部位的受力均,导致相邻的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实施椎间盘摘除的同时,往往要进行腰椎节段固定及椎间融合术,传统的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存在着切口长、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时间长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状[1-3]。但随着近年来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型的腰间盘微创技术逐渐成熟并进行临床使用。对此,本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进行传统和微创两种手术方式,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共计10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每组各50例,其中微创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32-53岁;开放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在35-55岁。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资料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侧下肢放射痛,X线片检查均提示有腰椎不稳表现:过伸及过屈位相邻的椎体间水平移位≥3 mm或角度变化≥15°;②经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明确者。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的患者;②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脑梗死、心力衰竭等,有手术禁忌证者;③合并严重的脊柱畸形及明显的椎管狭窄者。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被告知手术方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开放组:手术医生在患者腰后正中切口长约7-8 cm,逐层切开腰背皮肤及皮下组织至腰背筋膜,并相应的沿棘突将椎旁肌进行剥离并固定,使之无法与棘突贴合,在将上下小关节进行暴露后,打入长度适宜的椎弓根螺钉,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的关节与神经,之后清理椎板及关节突,并切除至合适的长度,在摘除间盘并进行椎间植骨时需要对周围的神经进行减压措施,之后并植入融合器,安装连接棒,加压、固定、锁紧。术中应用C臀机进行透视,保证椎间融合器和螺钉的位置良好。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2.2微创组:手术医生将患者进行全麻将其摆放为俯卧位,使用透视仪器将对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进行确定,同时对上下椎弓根根部进行投影和定位,并将之连线,预备为手术切口部位。在对患者消毒铺单后,主刀医生以连线作为参考,沿线做3-5 cm切口,依次将患者的皮肤、皮下筋膜进行切开,在将多裂肌与最长肌的间隙进行分离,并对应的进行套管扩张,插入Quadrant叶片后进行充分暴露,并在将周围的组织进行清理和止血后进行观察,在发现病灶关节突后进行切除,同时将部分椎板进行切除,全过程中需要保护患者的上下神经根,在将切除部位进行整理后,植入椎间融合其中,方法采用PVP相同的椎弓根穿刺法,在患部的上下椎弓根进行经皮穿刺,之后分别进行拔出内芯、置入导丝、导丝套管、攻丝、取出导丝、置入螺钉并旋转螺钉使之成形,在确定完成后在切开1-2 cm的纵口并插入连接棒,一起检测手术到位后临时锁紧螺母,在加压完成后彻底锁紧并折断螺母。对侧同法。
1.3术后处理。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完成后进行术后引流量统计,根据患者的病情在1-2 d后拔出引流管,在术后一周,根据患者的引流量等相关指标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药物,术后3 d开始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以防止神经根黏连导致手术效果欠佳,并按照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直至正常下床活动,需要注意患者不可在术后6个月内重体力活动,尽量避免弯腰动作。
1.4观察指标。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进行手术出血量收集和测量,在手术前和手术一年后分别对患者各施行一次腰腿痛VAS评分、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检测。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手术和复查结束后,对患者分别进行的手术出血量、VAS评分、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的统计数据比较为:手术出血量:开放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400-1270 mL,平均751 mL,微创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65-450 mL,平均180 mL;VAS评分:开放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18±1.75),术后1周VAS评分为(2.73±1.12),末次随访的评分为(1.32±0.51),微创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23±1.83),术后1周VAS评分为(2.13±0.75),末次随访的评分为(0.73±0.30);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开放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分别为(28.1±4.95)、(30.7±3.56),微创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分别为(30.9±4.23)、(35.7±3.79)。微创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本研究表明,MIS-TLIF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上具有创伤小、手术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与传统手术相比较,短期疗效肯定,但脊柱微创手术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不可完全替代传统手术[5]。对于复杂性和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仍是传统手术作为主导地位,而且对于微创手术的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及研究,所以二者将长期并存。但是相信在众多脊柱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微创手术的方法及效果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高益,王斌,彭立波,等.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02):227-230.
[2]李铭夫.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1):24-26.
[3]刘雅普,侯秀伟,吴广良,等.经通道下改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06):3-5.
[4]高亚东.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08):15-16+18.
[5]周健,滕学仁.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7):1557-15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