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面瘫患者带来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9 16:30: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面瘫案诊疗过程的认识,目的在于明确如下几点:首先要对面瘫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分析和归纳,判断是中枢性的还是周围性的;其次要根据面瘫合并的不同症状进行定位、定因和定性;最后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对因、对性及对症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口眼歪斜

本文引用格式:韩文刚.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面瘫患者带来的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12.

患者杨某,男,57岁,干部。于2018年10月15日因左侧面瘫5 d住院治疗。神志清,精神良好,无发热及头痛、眩晕和耳痛,四肢活动正常,面部左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斜,流涎、进餐时流泪,说话吐字不清,鼓腮漏气伴耳鸣。血压126/82 mmHg,血糖及血脂正常,头颅磁共振正常。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诊断:中医:面瘫,肝肾阴虚,风邪入络。西医:面神经麻痹。治疗,中医:滋补肝肾,祛风通络。方药:镇肝熄风汤[1]加减,怀牛30 g,生龙骨(捣碎)、生牡蛎(捣碎)、生龟板(捣碎)、生杭芍、玄参、天冬各15 g,川楝子(捣碎)、生麦芽、黄柏各10 g,知母15 g,桃仁、红花、丹参各10 g、地龙15 g、甘草5 g。1剂/d,水煎2次,过滤取汁600 mL,分3次温服。西药: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胞磷胆碱钠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1次/d。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mg,静脉滴注,2次/d。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维生素C 1.0 g+ATP针20 mg,静脉滴注,1次/d。用药4 d后耳鸣消失,用力能闭目,流泪消失,其余亦有好转,舌质淡,苔薄白稍腻,脉弦滑。证属痰湿阻络,经脉不畅。方用牵正散加减,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白附子15 g、白僵蚕15 g、全蝎(去毒)15 g、桂枝6 g、茯苓15 g、防风10 g、白芷12 g、川芎12 g、红花10 g、地龙15 g、黄芪20 g、党参10 g。1剂/d,水煎2次,过滤取汁600 mL,分3次温服,用10 d,西药不变用7 d。2周后诸症消失。后以脑栓通胶囊,3粒/次,3次/d,口服;胞二磷胆碱钠胶囊,2粒/次,3次/d,口服,巩固疗效1周。

本例面瘫案属周围性面瘫,定位,中医在络、西医在岩前大神经和镫骨肌神经;定因,中医是风、痰、湿,西医是炎症;定性,中医属虚,西医属免疫力低下和神经脱髓鞘。中医首次观其脉症,辨证为肝肾阴虚,风邪入络,治疗用镇肝熄风汤加减直滋补肝肾,祛风通络方药治疗,西药用地塞米松、胞磷胆碱钠、维生素C等提高免疫力、营养神经、抗氧化等。二诊,观其脉症辨证为痰湿阻络,经脉不畅,用牵正散加减,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药治疗,西药不变,治疗两周面瘫愈。并以“脑栓通胶囊”“胞二磷胆碱钠胶囊”,意在化痰通络、营养神经而善其后。由此可见,经中医及西医的对因、对性及对症治疗后面瘫完全痊愈。所以治疗面瘫,必须把定位、定性及定因分析清楚,才能正确有效的治疗,尽早改变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此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观其脉证就是查因辨性,知犯何逆就是通过辨证分析知道疾病侵犯在何处即定位,随证治之就是通过辨证论治对疾病进行对因、对性及对症治疗所使用的方药。

\

 
思考:面瘫,在临床上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此为面风、口僻、口眼涡斜等;西医常称为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歪嘴巴、吊线风等。临床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及下坠。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进食时有口水自该侧淌下同时伴流泪,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障碍,或出现复视,或出现肢体活动不利甚至偏瘫等。如果面瘫合并复视、头晕和肢体活动不利,则病在桥脑面神经核;如果面瘫合并耳痛,则病在膝状神经节;若面瘫合并舌前2/3味觉改变则病在鼓索神经节;若面瘫合并进食流泪则病在岩前大神经;若面瘫合并耳鸣或听力障碍则病在镫骨肌神经。本例面瘫案病变部位就在岩前大神经和镫骨肌神经,所以临床出现面瘫合并进餐时流泪,耳鸣。因此,诊治面瘫一定要把定位、定性、定因分析清楚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定位,引起面瘫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即桥脑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瘫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的病变,临床上周围性面瘫比较常见。

其次是定因,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

再其次是定性,常见有缺血、感染、炎症、免疫力低下、脱髓鞘及神经源性等。

所以,诊治面瘫要依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去定位、定因、定性,然后辨证辨病进行对因、对性及对症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正如《内经》云:“谨守病机,各司所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至和平,此之谓也[3]”。

\

 
参考文献

[1]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9.
[2]张伯臾.伤寒论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9:35.
[3]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9: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1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