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浅谈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9 15:15: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耳石症,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为手法复位,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后残余症状。耳石症治疗把现代医学的治疗和中医学治疗结合起来,把现代医学的病和中医学的证机结合起来,将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耳石症;手法复位;眩晕;中医药疗法

本文引用格式:栾金红,赵龙刚.浅谈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239-240.

0引言

耳石症,又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眩晕持续时间<1min,眩晕持续时间可以作为鉴别几种眩晕疾病的主要特征[1]。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所有眩晕性疾病中,BPPV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到眩晕/头晕专家诊所就医人数的25%[2]。治疗耳石症方法包括手法复位、耳石复位仪辅助复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前庭康复训练。耳石症多发作于头部与身体姿势变动时,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耳源性眩晕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喻嘉言为钱谦益(牧斋)诊治疾病是目前最早的位置性试验和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记载。在医学界有重要的意义,堪称中医“喻氏复位法”。与Epley在1980年介绍“手法复位”相比早了334年[3]。

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为手法复位,但手法复位治疗后部分患者易出现持续性头昏沉不清,短暂性行走不稳等残余症状,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之为眩晕后残余症状,即眩晕后头晕。可持续数月不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患者有残余症状,提示发生率较高[4]。中医对眩晕的认识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仅对眩晕症有详细的记载,而且有深刻的中医理论研究和治疗经验。中医从全身的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眩晕性疾病中有一部分诊断不清,一部分诊断清楚后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如不能控制发作,对于这些患者,中医中药治疗尤其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会有良好的前景。

1病因病机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主动,肝风内起,则头眩物摇。指出眩晕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之“上气不足”,《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渋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而引起眩晕者,均属因虚致眩。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眩晕的发生多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素为阳盛之体,或因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灼伤肝阴,肝阳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亏虚,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此皆阴虚风动。或者由于平素进食甘肥,伤及脾胃,健运失司,聚湿成痰,痰湿交阻,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或日久痰郁化火,火扰清窍,亦可发生眩晕此为风痰上扰之证。眩晕的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一证,临床病机比较复杂,就临床常见,主要在于因风、因痰、因虚3个方面。概而论之,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脾虚、肾虚为病之本,实者,风邪、痰浊为病之标。刘红梅等人针对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调研发现,痰浊上扰型以47.7%占比最高[5]。耳石症患者多痰瘀互结,治以燥湿化痰开窍,祛瘀通络为法[6]。

\

 
2笔者临床常用方剂

2.1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本方为平肝降逆之剂。以天麻、钩藤、生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以平肝之逆;并辅夜交藤、朱茯神以安神镇静,缓解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晕眩、失眠之良剂。”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2.2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天麻汤主之。”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2.3温胆汤,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组成:半夏、陈皮、生姜、竹茹、枳实、甘草。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肝风内动,痰饮上逆。头晕,头重如裹,有或无视物旋转,耳鸣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温胆汤加减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效果良好,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该类眩晕患者的身心不适,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7]。

2.4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的主方,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主疏泄,内寄相火,性喜条达。病入少阳,少火被郁,势必上炎,上走空窍。目眩一症,为少阳病所独有。若仅见口苦咽干而不目眩,也可能是阳明热证。目为肝胆之窍,眩乃风木之象,故只有目眩才是少火被郁,风火上煽的特征。组成: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邪郁半表半里而枢机不利的少阳热郁证。小柴胡汤在各个系统均有其“用武之地”,正如《伤寒论》中所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这“一证”,必须符合少火被郁,或邪结胁下、枢机不利的病理机制,方可运用小柴胡汤。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而发热”、“伤寒脉弦细”等都是。

2.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见于《金匮要略》。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功用:调补阴阳、潜镇固摄。主治:精血亏虚证。原方主治条文为:“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治疗眩晕久治不愈患者,投本方加川续断、杜仲、枸杞、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等取得满意效果。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加龙骨、牡蛎以潜阳入阴镇心神,收敛固涩保肾精。

临床上也常用脾虚水停之苓桂术甘汤、泽泻汤,阳虚水泛之真武汤、饮停下焦五苓散等。目前分析发病机制之一表明,有些患者焦虑、紧张,需要长时间“中枢适应”,是平衡系统被破坏后,恢复需要中枢代偿,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头晕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于情志郁结,思想有所障碍的患者,单纯用药物治疗,犹未尽善,必须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后遗症状,使其提前有心理准备,才能事半功倍,切不可见药而不见人。耳石症治疗把现代医学的治疗和中医学治疗结合起来,把现代医学的病和中医学的证机结合起来,将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8]。

\

 
参考文献

[1]王维治,杨丹,杨宁.综合医院神经科200例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592-594.
[2]赵钢,韩军良,夏峰.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33.
[3]冷辉,张琦,孙海波.中医治疗耳石症探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1):1631-1632.
[4]李亚楠.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观察[J].广州医药,2015,46(5):78.
[5]刘红梅,杨霞,司维,等.中药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1,9(5):547-549.
[6]谭红,邵勇,张贵珍.苗药定眩汤治疗手法复位后耳石症残余眩晕症状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21.
[7]黄湲,朱广旗.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8):999-1000.
[8]龚建齐,张新日,徐红霞.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4):80-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1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