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8 13:55: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信封法将在我院就诊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行基础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Killip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果糖二磷酸钠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促使其心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理想,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果糖二磷酸钠;急性心肌梗死;不良反应;心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安春花.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369+375.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的发生率非常高,对患者健康与安全的威胁非常大;及时溶栓是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键[1]。然而,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式较多,如何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果糖二磷酸钠因具有改善患者心肌损伤的功效而逐渐在该病患者中得到应用。本研究就该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如下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为35-55岁,平均(42.6±4.5)岁;Killip分级:Ⅰ级13例,Ⅱ级26例,Ⅲ级16例;观察组55例,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为33-57岁,平均(43.5±4.6)岁;Killip分级:Ⅰ级14例,Ⅱ级25例,Ⅲ级16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卧床静养、对症治疗等,对于有溶栓指征者,予以患者尿激酶(2万U/kg)溶栓治疗。

1.2.2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即予以患者静脉滴注10 g果糖二磷酸钠治疗,一天两次,连续治疗7-10 d。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②比较治疗前后24 h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情况,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并对两组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illip分级改善情况,其中Ⅰ级:无肺啰音及第三心音,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消失;Ⅱ级:患者可见左心衰竭症状,但肺部啰音小于50%肺野,经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症状;Ⅲ级:肺部啰音超过50%肺叶,可见急性肺水肿;Ⅳ级:可见心源性休克,且可见程度不同的学流动与力学障碍[2];④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4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均以SPSS 20.0处理,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以t与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观察组患者LVDd、LVSd、LVEF分别为(56.8±3.0)mm、(57.4±3.3)mm、(43.3±3.0)%;对照组分别为(56.6±2.7)mm、
(57.2±3.1)mm、(43.0±3.3)%;两组比较均无较大差异(t=0.367、0.328、0.499,P=0.357、0.372、0.309);治疗后,观察组LVDd、LVSd、LVEF分别为(50.2±2.7)mm、(46.5±2.0)mm、(58.6±3.5)%;对照组分别为(53.3±3.3)mm、(50.8±2.2)mm、(52.0±2.9)%;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5.392、10.485、10.769,P=0.000、0.000、0.000)。

2.2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及IMA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TnⅠ、CK-MB、IMA水平分别为(1.4±0.2)ng/mL、(33.5±7.3)U/L、(54.5±3.0)U/L;对照组分别为(1.4±0.4)ng/mL、(33.3±6.6)U/L、(54.3±2.9)U/L;两组比较各指标均不存在明显差异(t=0.000、0.151、0.355,P=0.500、0.440、0.361);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分别为(2.5±0.5)ng/mL、(20.4±6.2)U/L、(66.8±4.4)U/L;对照组分别为(2.1±0.4)ng/mL、(26.6±5.8)U/L、(59.5±3.2)U/L;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4.633、5.416、9.951,P=0.000、0.000、0.000)。

2.3两组Killip分级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后患者Killip分级Ⅰ-Ⅱ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中腹胀1例,恶心1例,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中恶心1例,腹胀3例,上腹灼烧感3例,稀便2例,发生率为16.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5,P=0.02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多是指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现象。发病后患者多可见持续、剧烈的胸骨后疼痛现象,予以常规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难以缓解,甚至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安全。该病具有病情急、发展快、发生率高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3]。

果糖二磷酸钠属于人体内的一种细胞代谢物,用药后,可促使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得到有效激活,并可促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及磷酸肌酸浓度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可对钾离子内流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促使糖无氧酵解速度加快、抑制血小板聚集有良好功效,从而可实现抗血栓、改善患者心肌缺损症状的效果[4]。另外,该药物还具有较好的膜稳定作用,可促使机体内ATP作用增强,从而可达到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功效,减少活性肽、组织蛋白等有害物质生成,对防止缺血缺氧症状加重、保护组织器官功能有重要意义;此外,该药物还可促使缺氧时机体微循环情况改善,有利于促进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右移、增加红细胞的氧气释放量,发挥较好的治疗功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Killip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还提示该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果糖二磷酸钠效果理想,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勇,张帆.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6,29(2):280-282.
[2]白延涛,石全宝,李燕.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房,2017,28(8):1076-1079.
[3]胡永毅,冯力.果糖二磷酸钠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肽素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220-222.
[4]宋金旺,陈宝辉.早期联合应用倍他乐克和果糖二磷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8):855-8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0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