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的疼痛干预及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8 10:56: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实施疼痛干预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实施肝癌介入治疗患者74例,根据床号奇数偶数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1.62±0.48)分、护理满意度97.30%均优于对照组(3.68±0.82)分、70.27%,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术中,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介入治疗术;肝癌患者;疼痛干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刘允.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的疼痛干预及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308+310.

0引言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手术的最好时间,增加保守治疗的难度[1]。现阶段,对于失去手术治疗时机的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最佳选择[2]。而且,很多采取介入治疗的患者术中常常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加之治疗术中的疼痛和不适都影响着治疗效果[3]。所以,对肝癌患者采取安全、科学的干预对其疼痛进行干预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以本院74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介入治疗术中对部分患者采取疼痛干预,发现实施疼痛干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效果良好。希望本次研究可对以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实施肝癌介入治疗患者74例,根据床号奇数偶数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在38-67岁,平均(56.25±3.25)岁,其中大学10例、高中5例、初中9例、小学9例、无学历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在37-66岁,平均(56.43±3.33)岁,其中大学11例、高中6例、初中8例、小学10例、无学历2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年龄均为大于18周岁;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医学伦理委员已经审核并批准本次研究;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可进行有效沟通;不同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疾病患者;严重脑、肾、心等疾病患者;非自愿参与研究患者;排除存在精神类疾病患者。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包括:

①心理干预。不安、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会因患者感觉到疼痛时出现,而大脑神经系统会受这些负面情绪影响,随之产生应激反应,疼痛程度增加,进而再次刺激大脑神经系统,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疼痛程度会因心理干预得到减轻,从而恶性循环消失。所以,本院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与患者积极沟通,并组建信任关系。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的社会地位、疼痛程度、经济状况、饮食习惯、身心状态、家庭背景、休息习惯、个性特点、文化程度、性别差异、年龄阶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而制定针对性的介入治疗中疼痛心理干预措施;首先安排患者与护士、主治医生见面,相互熟知并问候,消除患者疼痛使无助感。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及时细致回答,同时尽可能在心理干预期间家属也能参与其中,继而构建和谐关系。②药物干预。患者的疼痛程度会因药物干预而出现明显缓解,护理人员可通过患者疼痛程度给予不同药物。如阿司匹林给予轻度疼痛患者;可待因或氨酚待因给予中度疼痛患者;吗啡片或哌替啶给予重度疼痛患者。

\

 
1.3疗效判定标准。①疼痛评分依据视觉模拟法(VAS)[4]进行评分,即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 cm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期间刻度表示疼痛程度,数字越大表示疼痛越严重。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本科室自制,共20小题,每题5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89-60分为满意,60分-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χ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疼痛评分。入院时,观察组疼痛评分为(8.58±0.81)分、对照组疼痛评分为(8.47±0.57)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62±0.48)分、(3.68±0.82)分,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满意度。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3讨论

目前,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是越来越高,如肺癌、肝癌、食管癌等,其中肝癌的发病人群以中年人居多。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早期肝癌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当患者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时,介入治疗成为首选治疗方式,且介入治疗技术已是非常成熟,应用也非常广泛[5]。肝癌介入治疗是指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插管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局部化疗方式,其治疗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

肝癌患者由于对介入治疗术不够了解、预后效果不确定,加之术中疼痛和不适感,患者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都将影响治疗效果。对此,本次研究面对这一情况而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减轻疼痛程度。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实施疼痛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肺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疼痛程度。

通过上述可知,通过多肝癌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在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药物干预是止痛最有效的方法,而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缩短病程,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在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是非常有效的止痛方式之一,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敏.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的疼痛干预及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6):5167-5168.
[2]汪燕.护理心理干预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0):4-5.
[3]郭明普.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疼痛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及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6,3(18):138-139.
[4]吴桃娣.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患者中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0):148,153.
[5]汤宝红.护理干预在16排CT下原发性肝癌(PLC)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周刊,2018(11):1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