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气厥乃厥证之一,属临床急症范畴,可见于西医的癔症性晕厥、呼吸性碱中毒等病。厥,气机逆乱者也,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记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气厥分虚实,发病时皆可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症状。实证又见呼吸气粗,口噤拳握等;虚证见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遵循“急则救其标,缓则治其本”总则,救治必当及时,以醒神回厥为首。实则开窍醒神、理气解郁;虚则益气回阳、救逆醒神。石学敏院士首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自提出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研究证实其对人体多系统具有良性导向作用,本篇为笔者在急诊遇气厥实证患者时,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选取“合谷、太冲、人中、内关、膻中”组穴,救治成功的验案一则。
关键词:醒脑开窍;气厥;急救
本文引用格式:奈雨茉,李惠丽.“醒脑开窍”法为主急救气厥验案一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183+185.
0引言
“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1977年针对中风的基本病机,即瘀血、肝风、痰浑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使这一学术思想成为目前指导临床治疗最为普遍的理论。气厥失语发病多由恐惧、忧虑、悲伤、愤怒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所诱发,是一种机能性改变,临床表现为不能言语,但仍保持笔谈能力,能借助文字或手势进行交流,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辅助检查时发音器官正常,声带活动正常,颅脑CT扫描无异常发现。笔者采用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年轻的张女士,2018年09月03日因与人争吵情绪激动致短暂性昏仆,四肢麻木,四肢逆冷,口噤握拳,经“醒脑开窍”法为主的针刺治疗后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张某,女,29岁,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人,于2018年09月03日22时16分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急诊,患者于来院前因与人争吵情绪激动致短暂性昏仆,后肢体僵硬,胸闷不适,呼吸气粗,四肢逆冷、麻木,伴双手抽搐、口噤握拳,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时未予处理,症状无缓解,故拨打120来院就诊,现患者意识朦胧,呼之不语,呼吸气粗,四肢逆冷、麻木,双手抽搐、握固,脉沉弦。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闭经史,否认食物、药物、花粉过敏史,体格检查:Bp:110/70 mmHg,HR:116次/分,R:24次/分,T:36.5℃,精神弱,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心音可,律齐,腹软,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查体欠合作。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HR:116次/分。检验:随机血糖:9.4 mmol/L。中医诊断为气厥,属实证。
1.2治疗方法。予吸氧,予醒脑开窍治疗:
(1)选穴:人中、内关、合谷、太冲、膻中。
(2)针具:采用承臻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0.3×40 mm毫针。
(3)针刺方法:①人中(督脉):位于鼻唇沟上1/3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留针20分钟。②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直刺0.5-1.0寸,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配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至患者两手回温,约5分钟,留针20分钟。③双侧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向三间穴方向(既第二指掌关节基底部)透刺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握固的手指自然伸展、转热为度;留针20 min。④双侧太冲(足厥阴肝经):在足背,第1、3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直刺0.8-1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约3 min,留针20分钟。⑤膻中(任脉):在上腹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平刺0.3-0.5寸,留针20 min。
2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意识清醒,无肢体僵硬,无四肢逆冷、麻木感,无双手抽搐、口噤握拳,无胸闷等不适,23时00分行走离院,嘱其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病情变化随诊。
3讨论
3.1气厥。气厥为急证的一种,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固,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发为气厥实证。本病病变所属脏腑与心、肝关系尤为密切,心为精神活动之主,肝主疏泄条达,心病则神明失用,肝病则气郁气逆,乃至昏厥。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神窍受扰。气厥乃危急之证,当以及时救治为要。因此,应以开窍醒神,理气解郁为治则,使患者窍通气顺,恢复正常[2-5]。
3.2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法”是1972年石学敏院士首先提出和创立的治疗中风病为主的针刺方法,在临床上不仅局限于中风病的治疗,在脑病的其他领域也有着较好的疗效。石学敏院士认为,厥证发病后是由于经气逆乱、窍闭神匿而致,故治疗以醒脑开窍为原则,因厥证发病昏不识人,神无所附,故以内关、水沟为主穴,以调理气机、通关开窍[6-9]。先刺水沟,达到一定刺激量,再刺内关,行捻转泻法,患者即刻苏醒。
醒脑开窍针刺法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尤其在操作上着特殊的规定。临床上应用主穴(人中、内关)最为重要,起到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主要功效。人中为督脉穴,督脉入络脑,为醒脑苏厥开窍之要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可宽胸理气,畅通三焦气机。配穴(合谷、太冲、膻中)体现了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之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针之可调理气血;太冲为肝之原穴,可疏肝理气,平降肝阳;膻中为气海,针之可开郁降逆,疏理气机[10-12]。综上所述,辨证准确,及时施治,通过诸穴配伍加之有效的操作手法可使针到病除。
参考文献
[1]陈璋莲,倪光夏天“.醒脑开窍针法”临床应用新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3,30(12):765-768.
[2]杜宇征.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急症、疑难病症学术思想浅析[J].中国针灸,2010,30(12):1025-1028.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J].中国临床康复,2003,(07):1057-1058.
[4]魏惠芳,张露芬,郑宇,等.石氏“醒脑开窍”法对脑缺血再灌模型大鼠血浆ET、CGRP及AngⅡ含量的即刻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6):933-935.
[5]孙洁,闫明茹,郑宇,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早期介入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OD及MD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5):1397-1400.
[6]古菁,黄怀,虞容豪,等.脑外伤的康复评定和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8):909-911.
[7]张燕军,栗振杰,高旸.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丘脑型感觉障碍1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8):1026.
[8]王永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02):56-57.
[9]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0,4(8):1127-1129.
[10]沈启香.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个性化语言康复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206-207.
[11]王祚邦,周晓荣.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环腺苷酸、环鸟苷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4,8(16):3155-3155.[12]赵建国,曹辰虹.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4,8(1):142-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