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平行护理”模式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作用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7 09:49: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平行护理”的急救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抽签分组后A组50例患者实施“平行护理”,B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效果。结果通过对比DNT溶栓时间、伤残率、静脉开通时间以及死亡率等指标,能够发现采用“平行护理”的患者,其急救效果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并且上述对比通过统计学计算可知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平行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急救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保障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平行护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王海星.“平行护理”模式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作用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304-305.

0引言

作为脑卒中疾病的常见种类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着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而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有超过七万人民患有该病,并且这个数字以每年超过两百万的速度在增加[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及时对患者实施急救,提高其疾病预后效果,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使患者在发病后能及时进行治疗,本文研究了“平行护理”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所示。

\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患者共100例,其入院时间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过相关诊断,100例患者均具有疾病相关体征。通过抽签的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50例A组患者有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45-69岁,平均(55.2±0.9)岁,50例B组患者有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47-71岁,平均(54.9±1.2)岁。上述患者发病到入院的时长不超过五小时,并且均为初次发病。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能够发现P>0.05,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对比。

1.2研究方法。对B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选取一名经验丰富且技术较高的护士与医生进行配合,直到救治工作全部结束[2]。而对A组患者则采用“平行护理”,首先选取四名护士作为一个小组,对护理流程进行改进,改进后护理方法在一致通过后,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特点以及改进后的急救护理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来使护理人员在急救患者时严格遵循“平行护理”的流程,使其急救意识和执行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合理的分工缩短急救时间,降低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收入急诊进行CT检查,经结果确认后要开放绿色通道收治患者,通知办公护士合理安排患者病房以及床位,医护人员妥善准备患者急救所需要的医疗器材以及药物,保证能够在需要时立即提供给急救人员。其次,在患者送入相应科室之后,一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静脉通道进行及时建立以方便后续治疗,抽取患者血液并将标本送检;另一护理人员评估患者基本护理需求,监测其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并且采取给氧措施,另建立一条静脉通路;最后一位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读取床旁心电图数据,如果需要还要协助完成患者的导尿工作,并根据患者体重确认溶栓治疗用药量,上述护理措施全部同时平行实施。与此同时,在患者家属签署溶栓同意书之后,责任护士需要马上进行核对和配药,并及时给药治疗,治疗中要注意有无并发症情况,如果有那么要立即停药。急救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复查血常规以及CT等,并进行用药护理。因为上述护理工作均由不同的责任护士同时进行,因此极大地将溶栓治疗时间缩短,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能够在发病后的最佳治疗时间内得到控制,避免了各项急救措施分别进行导致的急救时间延长。

1.3观察内容。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实施DNT溶栓治疗的时间进行记录,并将急救治疗效果数据进行分组统计,计算致死率以及致残率,以此来对比两组患者急救的结果。

1.4统计学处理。本次使用的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18.0,使用[n(%)]记录计数数据,并进行χ2检验,使用
(平均值±标准差)记录计量数据,并进行t值检验,根据计算结果的P值进行统计学意义分析,P值以0.05为界限,P>0.05证明数据之间的对比没有可比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则说明数据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指标对比。从表1能够看出,使用“平行护理”模式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其静脉通道建立的时间以及进行DNT溶栓治疗的时间明显比常规护理患者短。除此之外,进行“平行护理”的A组溶栓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患者的上述数据经过对比可知,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

\
 

2.2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表2的数据显示,A组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和2%,B组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和14%,A组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B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可知P<0.05,统计学差异十分显著。


\

 

3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这一现象也导致了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此类疾病,急救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患者身体的康复甚至是生命安全[3]。而在各类脑卒中疾病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极高,并且可能合并出现肾衰竭等严重病症,这不仅使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对其亲属产生心理及经济上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致死和致残率,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因为病程迅速,患病结果严重等特点,缩短急救时间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医疗知识普及不足,导致大部分患者并不能在发病初期及时判断病症并就医,而发病后3.5至4小时是最佳的急救时间,如果错过则会将致死和致残风险提高。所以,在整个急救过程中,缩短各项工作时间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平行护理”模式能够提前将各项急救工作分配完成,并且保证其互不干扰,有序有效地同时进行,这大大缩短了各项工作接续进行的时间,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看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中,使用“平行护理”的患者致死率以及致残率更低,建立静脉通道和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更短,并且与常规护理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含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治疗,使用“平行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义兰."平行护理"模式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效果的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8):119-120.
[2]王义兰."平行护理"模式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7):104-106.
[3]熊爱英.一站式护理急救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3):34-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8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