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运用疼痛护理管理对其快速康复的价值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4 09:54: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疼痛护理管理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该管理方式对促进患者康复的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行择期手术治疗的60例创伤患者,围术期30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甲组),另30例实施疼痛护理管理(乙组),对比两组护理成效。结果出院前乙组Vas评分低于甲组、fegl-Mevver与Barthel评分均高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甲组73.3%(P<0.05)。结论创伤患者围术期推行疼痛护理管理,可减轻疼痛,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护理管理;快速康复;价值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周术杰.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运用疼痛护理管理对其快速康复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253-254.

0引言

创伤骨科收治的通常是四肢骨折患者,患者在疾病的作用下而承受巨大痛苦。围术期疼痛不仅会增加患者焦躁、恐慌等不良情绪,还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延长住院时间[1]。加强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状况的有效评估,有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治疗措施,能实现对患者疼痛较好的控制。且有研究发现,加强对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控制,是改善其康复效果的关键。我院在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期间,取得的疗效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创伤骨折于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为单纯创伤性骨折,术前均经X线与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出血及认知障碍者。按围术期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30例。甲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4-74岁,平均(57.4±2.4)岁;骨折部位≥2者14例,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12例。乙组男女各15例;年龄22-76岁,平均(58.2±2.7)岁;骨折部位≥2者17例,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16例。甲、乙组患者以上资料经比较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甲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补液、抗感染与镇痛治疗(药物以帕瑞昔布、塞来昔布等为主)等。乙组在以上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疼痛管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建设疼痛管理小组:组织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建设疼痛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在患者入院后5h内,小组成员采用VAS科学评估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并主动了解患者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疾病史、疼痛认知、手术史、疼痛经历及对疼痛控制效果予以的期望等),结合整体评估结果,制定个体性化的疼痛管理护理方案。管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患者创伤的严重性,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历经评估过程,疼痛管理方案完善性进一步提升,最终确定患者的镇痛方法,不同手术治疗阶段予以有效的镇痛药物、用药时间与方式。管理小组成员应加强镇痛全过程信息记录。

1.2.2术前心理干预:多数患者是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创伤,创伤形成导致肢体活动受限,通常伴有强烈的疼痛感,外加对手术风险与预后缺乏正确认知,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造成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加重身体损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通过宣传疾病相关知识与心理疏导等方式,尽量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

1.2.3加强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明确术前常规检查项目并协助其完成,并对患者病情与身体耐受性进一步评估,在检查过程中尽量做到动作轻柔、准确、一步到位。加强骨折处的保护、制动肢体、解除压迫,以改善患部组织血运条件。围术期保证病房环境的安静、整洁、舒适;帮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护理;定时翻身,以防压疮;针对长期卧床者,引导其在床上完成大小便。

1.2.4功能康复训练:患者在麻醉术后清醒及病情相对稳定性情况下,及时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早期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时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可减缩骨折愈合时间,提升肢体运动功能。

1.3观察指标

1.3.1运动能力:采用菲格-梅弗(Fegl-Mevver)积分评定,0-66分,得分越高提示能力恢复的效果越好[3]。

1.3.2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评分>60提示患者基本自理,得分越低提示自理能力越差。

1.3.3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明显。

1.3.4满意度:采用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本量表经检测信度>0.85。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 22.0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t值计算,χ2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AD-t检验。差异检测标准:P=0.05。

2结果

2.1手术前后各量表评分情况比较。术前,两组患者VAS、Fegl-Mevver、Barthel评分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乙组VAS评分低于甲组、Fegl-Mevver与Barthel评分均高于甲组,组间差异均有意义(P<0.05),见表1。



\


2.2护理满意度。组护理满意度为96.7%,甲组为73.3%,经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 讨论

疼痛是创伤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重点在于协助患者树立征服疾病的信念,同时对疼痛症状予以有效管理与治疗。怎样缓解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症状,是众多临床医护人员积极研究的课题之一[4]。

围术期常规基础护理,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方面有一定价值,但效果不明显。故此,在创伤骨科围术期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探寻能明显减轻缓患者疼痛、促进术后身体各项机能恢复、优化生存质量的护理方案。疼痛管理护理是在疼痛管理小组的参与下,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术后功能锻炼等,协助患者明确疼痛控制的必要性,结合患者疼痛症状严重性合理采用镇痛药物与方法,加强基础护理干预,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性,并协助其自觉掌握自我管护的方法对策。

凌桂娣在研究中将8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个体化疼痛管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SAS评分、出院前VAS评分分别为(16.3±2.4)分、(0.48±0.11)分,与对照组(43.6±2.9)分、(1.94±1.10)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凌桂娣认为个体化疼痛管理对改善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症状与焦虑状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围术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管理。结果表明,术后12天,乙组患者肢体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高于甲组,疼痛症状轻于甲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甲组。由此可见,创伤患者围术期推行疼痛护理管理,可减轻疼痛,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5]。

参考文献

[1]姚晓红.个体化疼痛管理在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1):123+135.
[2]汪亚贞,朱燕丽,韩英,等.骨科实施个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03):155-156.
[3]许酣春.创伤骨科开展个体化疼痛管理的措施与成效[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0):57-58.
[4]张秋.个体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05):25-26.
[5]凌桂娣.个体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5):27-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8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