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双侧面神经麻痹是一少见的临床征象,病因较为复杂,可见于病毒感染、外伤、肿瘤、炎症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极为稀少,本文为此罕见并发症的病例报告。
关键词:水痘;双侧;面神经麻痹
本文引用格式:乌云其其格,特木其乐.水痘导致双侧面神经麻痹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68.
0引言
急性单侧面神经麻痹,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具有自愈倾向的良性病症,然而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面神经麻痹,多为非常见原因导致的,有时具有不良预后或需要特殊治疗。现将我科1例水痘导致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汇报如下。
1病史摘要
男,16岁,因“味觉减退、双侧口角下垂3天”为主诉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3天被家属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次日出现双目闭合不全并出现双侧口角下垂,鼓腮不能,未给予特殊治疗来诊。既往史:否认近期头部外伤及耳病史,发病前10天出现发热、躯干四肢疱疹,在传染科门诊诊断为水痘,接受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其胞弟13天前诊断为水痘。入院时查体:血压:120/80 mmHg,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体温:36.4℃,神志清,言语流利,双侧额纹消失,双侧上眼睑闭合不全,Bell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示齿、鼓腮不能,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四肢共济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双下肢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入院时辅助检查:生化全项正常,ENA酶谱正常,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阴性,梅毒、HIV阴性,血管炎相关抗体阴性,甲状腺功能正常,脑脊液糖、氯化物、蛋白及细胞学检查正常范围。血分析:WBC 12.33×106/L,N 73.2%,L 22.7%,头颅磁共振、颈椎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结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临床诊断为: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15 mg入液静滴QD,5天后眼睑闭合完全,鼓腮及示齿部分恢复。7天后停用地塞米松,改强的松40 mg口服QD,逐渐停药。复查头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予以出院。院外随访3周,双侧面神经麻痹完全恢复。
2分析与讨论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人类疱疹病毒的一种,可导致两种不同的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水痘一般为良性自限性疾病,预后相对良好,但少数情况,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皮肤、肺部的细菌感染[1],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仅占到0.03%[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可同时或单独受累,主要的神经并发症包括脑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脊髓炎和脑膜炎等[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水痘的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后的5~16 d,水痘引起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既往未见报道。双侧面神经麻痹为一少见临床征象,人群发病率大约1/5000000,曾有报道,双侧面神经麻痹占所有面神经麻痹病例的0.3%~2%[4],Bell麻痹为双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原因,占到所有双侧面神经麻痹的20%[5],另外可能的致病原因包括莱姆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外伤、结节病、神经梅毒和HIV感染、重症肌无力、脑桥肿瘤等。
本例患者有明确的水痘暴露史,结合特征性的皮疹改变,传染病门诊已予以确诊,结合血液学检查,排除了其他导致双侧面神经损伤的可能病因,该患者双面神经麻痹为水痘-带状疱疹感染导致明确,但对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考虑与多种病毒(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以诱发类似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神经系统表现机制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由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另外水痘-带状疱疹合并中枢系统感染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在脑脊液中发现,由此推测鞘内复制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为另一可能机制。
面神经损伤的治疗包括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最合适的开始时间是在72 h内,疗程为症状开始到7 d内。本例患者考虑水痘已痊愈,治疗上未应用抗病毒药物,而是单独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根据治疗观察及后期随访,本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
总之,双侧面神经麻痹可能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与其他导致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不同,预后相对良性,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此病因虽然罕见,但在临床上遇到双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还是应该考虑到此病因。
参考文献
[1]Gershon AA.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s[J].Pediatr Rev,2008,29(1):5-10.
[2]Gnann Jr,John W.Varicella‐Zoster Virus:Atypical Presentations and Unusual Com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2,186(s1):S91-S98.
[3]Amlie-Lefond C,Jubelt B.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of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ions[J].Current Neurology&Neuroscience Reports,2009,9(6):430-434.
[4]Stahl N,Ferit T.Recurrent bilateral peripheral facial palsy[J].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Otology,1989,103(1):117-119.
[5]Kim YH,IJ Choi,HM Kim,et al.Bilateral simultaneous facial nerve palsy:clinical analysis in seven cases[J].Otol Neurotol,2008,29(3):397-4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