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心脏外科呼吸衰竭导致低氧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抽取80例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给予研究,平均分组,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实验组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比临床效果,实验组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可以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效果。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心脏外科手术;护理干预;低氧血症
本文引用格式:白小娜,郑宵,付文.俯卧位通气对心脏外科呼吸衰竭导致低氧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300-301.
0引言
俯卧位机械通气(PPV)即为进行机械通气时,引导病人选择俯卧体位,改善肺功能,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减轻对肺部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纠正氧合[1]。应用俯卧位通气对心脏外科呼吸衰竭造成低氧病人的护理干预,整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情况
选择医院80例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给予分析,诱发呼吸衰竭低氧,采取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儿童44例,成年36例,年龄6个月至70岁;体重5~102 kg。心脏术后病人循环稳定[2],心脏功能恢复,选择仰卧位,每2~3 h进行翻身,若不能改善患者的血氧情况,持续6~8 h低氧血症,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由2~3人进行操作;成人患者由5~6人合作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实验组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经过对比两组的常规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实验组采取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体位指导
(1)患儿:餐后1 h,1人在床头保护头颈部,固定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颈部深静脉置管,1人帮助患儿翻身为侧卧位,然后改变成俯卧位,让患儿趴在之前准备好的软枕上,头偏一侧同时垫水枕,选择俯卧位后,2名护理人员整理好导管[3]。
(2)成人患者:餐后2 h,1人在床头保护头颈部,固定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其他人帮助患者翻身为侧卧位,胸腔引流管关闭放在健侧,导尿管放置在两腿间,头偏一侧,并且检查管道情况[4]。
1.2.2呼吸道干预
进行通气前,充分吸氧,清理分泌物,维持俯卧位20 min后,进行体外震动排痰仪体疗15 min,然后和医生配合俯卧位经气管插管吸痰,病人休息20 min后,5~6人一起帮助病人改变成仰卧斜坡位,清理分泌物[5]。
1.2.3管道的护理
心脏外科术后病人会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尿管等,翻身前需要保证导管的顺畅与固定,避免发生返流,防止导管压迫、弯曲,导管应该保持充分的长度。如果发生脱离、移位,需要马上结束俯卧位通气[6]。
1.2.4呼吸机管理
调整好支架位置,纯氧吸入2 min后,短时间脱离呼吸机,避免翻身时拉扯导管出现呛咳,检查呼吸机管道。因为重力作用口鼻腔内会产生很多的分泌物,需要专人看护,垫上纸巾,同时给予随时的更换,确保干燥卫生。每0.5 h拍背1次,有利于气体交换,快速促使痰液的排出。俯卧位会导致呼吸机管理出现困难,定时吸痰,保证呼吸效果。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痰液的情况。
1.2.5并发症护理
皮肤粘膜的改变:对于俯卧位的次数与每次俯卧位的持续时间,当前还没有定论。临床选择4 h/次,6次/d,然而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因为俯卧位的特殊体位,让颜面部处于低下位置,为了缓解颜面部水肿,将头部垫高15°~30°;为了缓解特定体位造成的疼痛,在用软枕垫高头部的同时,使患者双手向上,放于软枕上,同时在其髋部及膝、踝关节处放软垫,1~2 h更换软垫位置,保证床褥的清洁卫生,无皱褶,防止发生压疮。帮助病人活动踝关节、腕关节,保持功能位,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身体的早日康复。
1.3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的心率、呼吸频率、PaO2与PaO2/FiO2情况,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极易产生低氧血症、肺不张、肺部感染等,若产生上述疾病,早期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改善患者血氧程度,并且PaO2和FiO2比仰卧位低,可以明显的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出现[7],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呼吸道管理、肺部体疗等护理,能够明显的纠正氧和,提高血氧分压,减少并发症,有利于病人尽早脱离呼吸机。俯卧位改善氧合的机制为:提高功能残气量,有利于引流分泌物,改善血氧,提高胸壁的顺应性[8]。需要了解俯卧位通气的禁忌证以及临床多发的并发症,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减少低氧血症的病死率。通过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可得,实验组病人因为开展了积极有效的俯卧位的护理干预,使得各项指标均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的减少了呼吸及心率,提高了血氧饱和度,没有产生并发症。充分证实了对于心脏外科术后低氧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效果。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氧合指数,改善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红.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18,22(19):55-56.
[2]赵艳.俯卧位通气在低氧血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现状[J].继续医学教育,2018,7(14):37-38.
[3]王彩虹,张庆庆,张秀敏.俯卧位通气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11(33):19-20.
[4]冼凌军,汤少铉,谭其佳,等.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2(20):28-29.
[5]唐燕.25例严重低氧血症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2(19):191-192.
[6]唐燕.严重低氧血症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25例的护理体会[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6(26):35-36.
[7]梁萍,钟竹青,余晓.1例俯卧位通气联合CRRT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ARDS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10(14):211-212.
[8]李玲娣,冯敏妍.总结2例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48(23):67-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