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痹症的中医诊断规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1 10:27: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痹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多种病因引起,发病机制较复杂。中医关于痹症的病因病机记载丰富,在诊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病因病机和证型分类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探讨研究痹症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加快推进痹症的中医关于痹症病因病机的诊断标准的规范化。

关键词:痹症;中医诊断;规范

本文引用格式:舒遵华,丁庆刚,孙牧,等.痹症的中医诊断规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33-234.

0引言

痹证是指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重着甚至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本病的病因较多,疾病呈进展性,发病机制复杂,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痹症”在西医中属“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以关节炎为主的慢性免疫系统疾病。现将笔者归纳整理的本病相关诊断规范介绍如下。

\

 
1病因

痹证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其在我国古医籍《内经》中早有论述。正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至为痹也”。并将其按病因及病证特点进行了初步分类,将其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三类。机体罹患痹证,大多以先天秉赋虚弱为主,但其发病亦有内外因之分,即素体气血阴阳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外邪侵袭为外因。

1.1内因

痹症的内因多是由于“正气”不足,气血、津液等营养及运输的功能减弱,便会导致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甚至康复功能降低,带来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1.1.1体质亏虚

在《医门法律》中喻嘉言曾说过:“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而不解”。先天禀赋不足乃是正气亏虚的首要原因。另外,久病、大病或产后机体仍处正气亏虚之时,卫外不固,而致外邪乘虚而入,诱发此病。

1.1.2劳逸过度

劳神、劳力、劳心以及房劳过度均会耗伤正气,使得正气不足,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此时外邪乘虚入侵便会致病,另外,机体过逸,缺乏锻炼,气血运行迟缓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1.1.3后天失养

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酒热海腥发物,则会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是跌扑损伤,导致肢体筋脉,气血运行受阻,亦会致此病的发生。

1.2外因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得外邪侵袭肌表伤,使得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深入关节筋肉,甚则伤及脏腑。

1.2.1风寒湿邪

由于久居寒冷潮湿阴暗的环境,或涉水淋雨等感受了寒湿之邪,另外,《儒门事亲·痹论》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寝处浸湿,痹从外入”。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南北方气候之间的差距,北方多寒冷,南方多潮湿,皆会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1.2.2风湿热邪

外感风热,与湿邪并进,郁久生热致使风湿热杂致而痹阻经络,使得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疼痛、肿胀等症状的发生。

2病机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以外邪侵袭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关节、肌肉、肢节失养,而出现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疾病的初期多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肌表经络,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表、经络之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病较快,病程短,此为正气未伤之时,故以邪实为主要表现为肢体百节疼痛的五体痹;若日久邪气未除,深入筋骨,伤及气血阴阳,从而出现了以关节疼痛、麻木僵直、骨节变形甚至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虚实夹杂之象;若病变日久,邪气由表入里入脏,便会引起一系列顽固且难愈的“五脏痹”,如心悸气喘的心痹;肢软无力的脾痹等。

3诊断

痹症的中医诊断临床上主要是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痹症的诊断依据做出的:①行痹(风痹):关节肌肉疼痛,并伴活动不利,痛无定处,时有恶风发热之症,舌淡苔薄白,脉浮。②痛痹(寒痹):剧烈疼痛且痛处固定不移,遇寒痛甚,遇热则减,局部皮色不红不热,苔薄白,脉弦紧。③着痹(湿痹):四肢关节酸痛重着且肿胀麻木,每遇阴雨天加重或复发,苔白腻,脉濡缓。

4鉴别诊断

4.1痿证


痹证与痿证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虽有相似之处,但究其缘由,深入观察不难鉴别。痹证的病因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而痹阻筋脉关节所致;而痿证是由于邪热伤阴,导致脏腑精血亏虚,经脉肌肉失养为患。在临床的症状表现上: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痿证以肢体痿弱无力瘫软于床为主要表现;另外,二者均表现为活动障碍,痿证是以肢体无力运动而致,痹证是因关节疼痛难忍而出现活动障碍;最后,痿证日久会出现肢体萎缩变形之象,痹证日久因疼痛痿废不用也会转变成痿证。

4.2其他

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与痹证相似,都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但其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其发病时的伴随症状,都会有明显的区别。

5问题与展望

痹症,此在临床上属于慢性病,病程缠绵,极易复发,且由于临床证型较多,需要我们对症治疗方能达到对应的疗效,故临床诊断十分的关键,但目前此病尚无明确的诊断规范,在临床诊断中仍存在许多失诊误治的现象,因而各大医家争论不断。但总体上可以看出,本病的病因以本虚标实为主,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脾肾虚弱为内因,而风、寒、湿三邪由外侵袭机体,导致病久入络,痰瘀互结为外因[2]。其证型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由于邪阻经络,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使得不通则痛;肝肾不足,气血失养,而致不荣则痛,此为中医病机的关键所在。故笔者现通过对本病病因病机的归纳整理,望日后临床上本病病因病机的探究及治疗原则的确定有很大的帮助。

\

 
参考文献

[1]何厚金.治痹浅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9):84-85.
[2]张猛,孙莉.郑怀贤教授关于痹证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讨[J].四川中医,2018,36(4):1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594.html
本文标签: 痹症 ,中医诊断 ,规范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