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析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0 11:05: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相比传统药物治疗疗效更加显著,患者听力改善明显,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药物治疗;耳内窥镜

本文引用格式:池英军.分析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44-45.

0引言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患者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还可出现轻微耳鸣、耳痛以及闷胀和闭塞感,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1]。咽鼓管阻塞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因素,咽鼓管阻塞使咽鼓管出现通气障碍,导致患者中耳出现负压,中耳内血清漏出并聚积,形成中耳积液,进而影响患者的听力,可导致咽鼓管阻塞因素较多,如鼻咽部的病变、鼻腔鼻窦疾病、代谢障碍疾病和鼻咽腔填塞等。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鼓室硬化症、后天原发性胆脂瘤和粘连性中耳炎等,不及时治疗会严重损害患者听力,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阻塞为治疗原则,成人一般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鼓膜穿刺清除中耳积液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2]。本研究通过对1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分析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18~59岁,平均(34.29±4.17)岁,病程1.5~6.5个月,平均(2.86±1.04)个月;观察组75例,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19~60岁,平均(33.89±4.21)岁,病程1.4~6.6个月,平均(2.79±0.84)个月;两组患者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其他耳鼻喉病变。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明确患者病情,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氯雷他定片(1次/d,1 0 mg/次)、醋酸泼尼松片(1次/d,30 mg/次)和桃金娘油胶囊(1次/d,30 mg/次)。观察组采用鼓膜穿刺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对耳部消毒后进行外耳道和鼓膜麻醉,在耳内窥镜下于患者鼓膜下象限做2 mm切口,将积液吸出,注入适量地塞米松,等待3 min后再次吸出积液,反复3次直到积液完全清除,术后进行常规消毒和抗感染治疗。

1.3疗效判定

痊愈为患者听力恢复,耳鸣、耳痛以及闷胀感消失,鼓膜完全愈合,气骨导差小于10 dB;好转为患者听力下降情况有所改善,耳鸣、耳痛以及闷胀感缓解,鼓膜基本愈合,气骨导差超过10 dB;无效为患者听力和临床症状无改善,鼓膜未愈合。痊愈和好转之和记为总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对研究数据进行计算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表示,采用2检验,用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7%,高于对照组的74.67%(P<0.05),详见表1。

\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粘液性、浆液性、和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耳部疾病,也是导致患者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患者的听力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摇头时可听见水声,除此之外还有轻微耳鸣、耳痛症状,使患者感到耳内闷胀、有闭塞的感觉。由于耳痛的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延误诊断和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并严重损害患者听力,影响患者的生活,因此,早期的有效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十分重要[3]。

对于成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是目前临床的常规方法,常用的有鼻腔收缩剂、黏液促排剂、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合理运用能收获不错的治疗效果,但用药时出现的药物依赖、血压升高和耐药性等问题使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并且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疗效不明显。鼓膜穿刺既是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同时也是治疗方法,随着医疗器械水平的进步,在耳内窥镜的辅助下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能帮助医师通过较小的切口完成积液的吸出,改善咽鼓管通气,方便药物的注入,可操作性强。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鼓膜穿刺吸出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听力改善明显,鼓膜恢复情况好。

综上所述,相比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听力下降症状,术后鼓膜愈合情况好,疗效确切,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省.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术联合药物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北方药学,2017,14(2):60-61.
[2]秦文芳.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4):10531-10532.
[3]戴胜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5):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5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