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非药物干预方法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滨海新区大华医院门诊愿意参与干预的糖尿病高危人群8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16周后,比较两组的指标变化。结果糖尿病高危患者中医非药物干预后,干预组比对照组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葡萄糖负荷试验2 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非药物干预可明显降低糖尿病高危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和体质指标,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干预;非药物干预
本文引用格式:郭伟丽.中医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323-324.
0引言
近些年糖尿病高危人数不断增加,非药物综合干预受到更多糖尿病高危人群认可。中医提倡“未病先防”,在早期通过中医特色的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还可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中指出“消渴病人,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疗;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其中强调了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生活方式、饮食控制等非药物疗法的重要意义。[1]本研究对干预组进行中医非药物干预,具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中筛查出的符合入组标准的糖尿病高危人群81例,纳入标准:年龄在48-70;体重指数(BMI)≥24 kg/m2;无严重心肺肾功能缺陷和运动禁忌者81例。按照性别年龄均等的原则分为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中医非药物干预组41例,对照组40例。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及实施
(1)饮食干预:选用全国预防糖尿病协作组推荐的饮食干预方案,采用定期门诊咨询指导。指导频次:前四周每周一次,中间四周每两周一次,后八周一个月一次,让患者熟练掌握食物热量计算法和控制总热量摄入。
(2)午休干预:培养午休习惯,可选择睡觉、闭目养神、冥想等方式,时长30-60分钟。在互助微信群了分享沟通。
(3)心理干预:主要以心理讲座、小组讨论、互助微信群和个体心理咨询四种形式进行。心理讲座和小组讨论每月组织一次,个体心理咨询时间与饮食指导同步。互助微信群要求研究人员把控群内讨论方向要积极乐观并发起每天讨论,每天至少发一段5分钟的中医养生知识和5分钟的心理健康知识音频,保证每晚30分钟群内答疑指导;要求组员每天在群里发入组时体重和当天早晨体重变化、当天摄入食物热量总值、心得体会等与控制血糖和有利身体健康有关的内容等
(4)健康教育干预:同步结合心理讲座宣教糖尿病防治知识。互助微信群里进行个体化指导,鼓励小组成员献计献策、互帮互助,共同讨论制定执行方案,增强高危人群的依从性和知晓率。
(5)在健康宣教和管理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干预方案,包括中医运动疗法及耳穴贴压。①中医运动干预:选用中医养生疗法八段锦,利用广场舞方式每晚饭后一小时跳八段锦40-60分钟,至少保证每周跳6-7次。其他时间段可
选择早饭后一小时自行跳八段锦30-50分钟。运动消耗总能量要大于饮食摄入总能量。根据体质指数调整具体多消耗的能量。指导频次与饮食指导同步。②耳穴贴压:取穴为三焦、胃、脾、肾、内分泌;清洁耳穴周围皮肤选取相应耳穴,将胶布剪成0.5 cm×0.5 cm大小,中间置王不留行籽1粒制成药贴,以探棒将药贴敷贴于所选穴位上;用食、拇指循耳前后按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烧灼感出现为得气,每次选穴3-5个,每次按压3 min,每日按压4次,刺激量以患者自身耐受为准,3天换贴1次,两耳交替进行,耳贴脱落时及时更换。疗程为1年。
1.2.3测试指标:①体质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②生化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③要求:同一指标入组和出组测量使用同一工具或仪器。
1.3数据分析与处理。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2.1中医非药物干预后糖尿病高危人群体质指标的变化。由表1可知,16周中医非药物干预后,实验组体质指标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入组前后测量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中医非药物干预后糖尿病高危人群生化指标的变化。由表2可知,16周中医非药物干预后,实验组的血生化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与入组时血生化测量数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中医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体质指标的影响。糖尿病的形成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饮食不合理、平时缺少运动、体重超重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者发病率较高。实验组经过16周中医非药物干预,体重平均减少了3.8 kg,BMI从原来28.4降到24.5,腰臀比也显著降低。因此,对于超重者,减轻体重,减小腰围可有效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总之,从以上患者体质指标变化情况看,本实验的非药物干预对减轻体重,平衡能量、愉悦心态、养生健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预防糖尿病及其他生活方式病均的发生均具有重要作用。
3.2中医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的影响。已有研究初步证实,中医养生疗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伍艳明等[2]的研究就证实了这点。本研究中医非药物干预组经过16周干预,检测的血生化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支持了以上研究结论。
4结论
中医非药物干预在糖尿病前期较有疗效,中医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转归有积极作用,除本文介绍方式之外,还可以用艾灸、针灸、拔罐等方法进行干预治疗,改善体质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的发生[3]。不过,目前针对中医非药物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机制研究较少,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中医特色疗法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雷晴,周兴华.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3):242.
[2]伍艳明,林凯玲,陈瑞芳.八段锦养生法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2):959-966.
[3]沈维维.中医非药物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153-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