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临床以皮肤疱疹、神经疼痛为主。出疹前因疼痛发生于周围神经分布区域,临床易误诊为冠心病、颈椎病、急腹症等。本文报道带状疱疹前驱期误诊为心绞痛1例并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关键词:带状疱疹前驱期;误诊;心绞痛
本文引用格式:王斌.带状疱疹前驱期误诊为心绞痛1例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325,32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岁。因“左侧季肋区疼痛1周。”入院。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季肋区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夜间及活动后疼痛明显,无放射痛,无心累、气促,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呼吸困难,无畏寒、发热等表现。饮食可,精神、睡眠欠佳,二便正常,体重无改变。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光滑,无淋巴结肿大,心肺腹、神经系统等检查均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ST-T波低平,腹部超声、CT、心脏超声等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考虑:心绞痛。经调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冠脉等治疗3日后,患者病情无好转。于入院后第4日,患者左侧季肋区及胸背部出现成簇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疱液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考虑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经阿昔洛韦抗病毒,卡马西平止痛,甲钴胺营养神经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2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变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1]。该病毒属DNA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征。本病散发,传染性极少,好发夏、春季节,起病急,男女之比约3:2,年龄越大,免疫力越低,发病率越高[2]。易感人群:老人、局部创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白血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以及较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的患者等。这些人群病程常迁延,病情较重,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也较突出。临床表现以皮肤疱疹、皮肤局部溃烂、神经疼痛为主,对患者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严重者可致失明、内脏受损,甚至死亡[3]。前驱期可有轻度的表现,如全身不适、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及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或神经痛等。典型皮损常发生在2~3个肋间神经分布区域,表现为成簇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疱液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水疱数日后干燥结痂,可暂时有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不典型皮疹包括:无疹性带状疱疹、不全性带状疱疹、顿挫性带状疱疹、大疱性带状疱疹、出血性带状疱疹、坏疽性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累及内脏时有相应部位的表现,如带状疱疹性肺炎、带状疱疹性肝炎、带状疱疹性脑炎等。很少发生两个以上神经节损害。病毒可侵犯脑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耳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又称Ramsay-Hunt综合征,指同时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侵及自主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后,可产生胃肠炎、膀胱炎、腹膜炎、胸膜炎等表现。出疹2~3天前,常在周围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剧烈的疼痛表现。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PHN是此病常见的并发症[4]。老年患者疼痛则呈阵发性加剧,在皮损消退后可持续数月或更久。患儿痛感较轻或无。病毒主要侵犯后根神经节,T3~L1支配的神经占60%。发作时,剧烈的疼痛酷似胸膜炎、心肌梗死。当病变累及左侧胸壁时,疼痛类似心绞痛,临床在急诊时易误诊为冠心病,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带状疱疹前驱期、无疹型带状疱疹更易误诊心绞痛。该病在发作时,疼痛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动脉痉挛后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受到破坏,导致心肌细胞发生损伤、变性、坏死,从而引起心肌酶谱升高,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在抗病毒治疗后,疼痛得到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酶谱、心电图可恢复正常[5]。该病例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因“左侧季肋区疼痛1周。”入院。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入院查心电图提示ST-T波低平。按冠心病治疗3日后,患者病情无好转,随后在左侧季肋区出现群集疱疹,按带状疱疹治疗1周后,病情才好转。具资料显示[3,6-12],带状疱疹前驱期误诊为冠心病的原因可有以下几点:1)老年人由于体弱、机体免疫力低下、抗病毒能力差,常患多种基础疾病、慢性疾病,感觉迟钝,皮肤反应差,对内脏痛、皮肤痛表述不清;2)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常首诊于非皮肤科,使部分临床医生被基础疾病和慢性病干扰,以原患疾病如冠心病、颈椎病等疾病先入为主,导致误诊;3)前驱期症状不典型,先疼痛后皮疹,早期无皮疹表现,临床缺乏特异性,非皮肤科医生思路狭窄,缺乏对该病的认识能力,对询问病史、查体不仔细、不全面;4)被表面现象迷惑且过分依赖医技检查;5)缺乏相关知识的鉴别能力:带状疱疹常有轻微的前驱症状:如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患处皮肤灼热感,发病有季节性,好发春秋季,神经痛沿肋间神经分布,硝酸甘油含化无效,心电图在发病前无改变;而心绞痛患者硝酸甘油含化有效,心电图在胸痛发作时ST水平或下斜、T波倒置加深,或ST段弓背向下抬高,胸痛缓解后,ST-T段及心肌酶谱可恢复正常。综上所述,造成误诊既有患方原因,也有医生原因。但主要还是临床医生,因此对于临床医生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鉴别诊断的能力,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查体,合理分析医技检查结果,随时评估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建立成熟的临床路径,以便早诊、早治。该病还可结合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加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脑脊液可有蛋白及白细胞增加。病原学检查:疱疹刮片、病毒分离、病毒DNA检测、免疫学检测。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前驱全身症状,皮肤过敏伴有神经痛,典型皮疹表现,诊断不难。鉴别诊断:与单纯疱疹鉴别,带状疱疹前驱期及无疹性带状疱疹应与肋软骨炎、冠心病、胸膜炎、急腹症等疾病鉴别。对于该病的治疗:(一)注意休息,局部病灶避免摩擦、防止水疱破裂和继发感染,继发感染者应抗炎治疗。(二)以抗病毒、消炎、营养神经、止痛、局部对症治疗为主。(1)全身疗法: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泛)昔洛韦;2)口服止痛药可选择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麻醉性镇痛药等;3)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α-干扰素、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5)营养神经: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6)针刺:取合谷、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2)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收敛、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如疱未破可外涂硫磺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如疱以破溃,酌情以3%硼酸液湿敷。外用止痛药,如芬太尼透皮贴剂、辣椒素。(3)物理治疗:紫外线照射,频谱电疗、氦氖激光、红光照射[2]、半导体激光[4]、音频疗法[13]等,药物结合物理治疗的作用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皮损区恢复,起效快,PHN发生率低,达到消炎、止痛效果,缩短病程。(4)早期并用神经阻滞治疗,可以达到镇痛、促进治愈,预防发生PHN。神经阻滞途径有硬膜外腔注药、椎旁注药、交感神经阻滞[14]。预防:不必隔离,但应避免与易感人群接触,可疫苗接种。本病病程一般约2~4周,一般预后良好,极少复发,复发率在0.2%以下。多数患者康复后无后遗症,但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可发生持续数月或数年的PHN。泛发或复发者常提示有免疫功能缺陷,应注意潜在免疫缺陷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年轻人、原发皮疹较重,无基础疾病者,更应警惕AIDS[15]。
3小结
带状疱疹好发老年、免疫力低下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以疱疹、神经痛为特征。出疹前因疼痛常误诊为冠心病、急腹症、颈椎病等,因此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查体,综合分析医技检查,提高鉴别能力。药物结合物理治疗,起效快,可缩短病程。本病治愈后很少复发,对于年轻、皮疹重、无基础疾病的复发者,应警惕HIV。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2-383.
[2]郭娟莉.药物治疗联合红光照射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8):1140-1141.
[3]唐恭正.带状疱疹误诊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6):32-34.
[4]杨池梅,汪千红,李永双.泛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8,29(10):1463-1465.
[5]陈继生,王达开,许军荣.带状疱疹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89-90.
[6]尚伟华,邱霞.老年带状疱疹误诊4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7):399-399.
[7]徐海蛟.老年人带状疱疹误诊32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31-33.
[8]梁作辉.带状疱疹327例初诊误诊原因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6,38(2):134-135.
[9]刘进普,牛久欣,任敬先.带状疱疹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3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85-86.
[10]刘景隆.无疹型带状疱疹误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16,46(1):69-70.
[11]廖斌.带状疱疹前驱期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的原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5:84-86.
[12]粟瑛.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临床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2):129-131.
[13]孙明,杨侃.内科治疗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7.
[14]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4-125.
[15]何彩凤,慈超,唐彪,等.播散性带状疱疹53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11):806-8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