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其中34例接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外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1%)与对照组(8.8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脑梗死;安全性;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周丽华,王爱梅,张潇岩.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50,164.
0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起病危急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引起组织坏死或损伤所致,具有病情发展快、后遗症多等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采用综合疗法,通常是在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溶栓药物,以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其预后效果[2]。阿托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其能够对胆固醇和HMG-CoA还原酶在肝脏中的形成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机体内血浆脂蛋白和胆固醇降低,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为了进一步加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本文以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阿托伐他汀的效果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出6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5;年龄为46-75岁,平均年龄为(62.34±6.72)岁;在合并症上,冠心病12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9例,高血脂3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0:14;年龄为48-73岁,平均年龄为(62.85±6.81)岁;在合并症上,冠心病11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10例,高血脂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经过临床检查,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有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②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③临床资料完整。
1.2.2排除标准
①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帕金森综合征;②药物过敏;③凝血机制异常;④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⑤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⑥恶性肿瘤;⑦临床资料不完整。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主要包含抗血栓、利尿、抗血小板、降颅内压以及脑保护等基本措施,同时监护患者的肝功能、肌酶等指标变化。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1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有关数据,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根据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标准(1995年)》,将其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90%以上,无病残情况;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45%-90%,病残2-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18%-45%,病残1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小于18%,病残情况无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将本实验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处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n,%)表述,采用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2.2安全性
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发热2例,乏力1例,总发生率为8.82%;观察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乏力2例,胃肠道反应2例,发热1例,总发生率为14.71%,经过分析,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2=0.566,P=0.451>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动脉形成血栓或者粥样硬化病变,引起动脉管腔供血不足,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头晕、晕倒等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5]。急性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的患者,其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极易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形成血栓,导致血流受阻,使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大幅度提高[4]。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上,血栓形成是主要发病因素,临床上则需要进行溶栓治疗,但由于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部分患者年老体衰,免疫力较低,且存在多种内科基础疾病,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十分重要[6]。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降脂药物,对HMG-CoA还原酶具有选择性、竞争性的抑制作用,HMG-CoA能够有效促进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到甲羟戊酸转化,形成胆固醇,而HMG-CoA还原酶受到抑制之后能够减少胆固醇形成,有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7]。由于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而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避免血栓形成,使其脑部供血能够逐渐恢复正常,进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可知其临床治疗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为主,因此阿托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8]。
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较高,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除此之外,阿托伐他汀无严重不良反应,其与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无拮抗作用,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灵红,章雅妮,李佳,等.阿托伐他汀钙与氢氯吡格雷联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1):6113-6114.
[2]谢坚,张虹桥,章成国,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比较[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1):37-41.
[3]南毛球,曹雄彬,宫丽,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趋化素水平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2):175-178.
[4]牛慧艳,张占强,王海,等.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8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7):2968-2971.
[5]余科,张志新,韩玉乐,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7,34(3):268-270.
[6]卓建明,卢良春,管晓斌,等.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脂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J].中国药师,2015,18(10):1779-1781.
[7]许琦.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4):81-83.
[8]马在臣.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7):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