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3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6.7%;结论“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调神止痛;针刺
本文引用格式:孟洁,王丕敏.“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3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187,191.
0引言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使用,以及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1]。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近年来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之一[2]。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70.2%[3],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为主,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部分患者还有头痛、耳鸣、上肢发沉无力、前臂和手指麻木等表现。
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费用高,风险大,因此临床多选择保守治疗[4]。其中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取得较为肯定的疗效,但仍有不少患者疗效较差,究其原因,神经根型颈椎病除由于机械压迫、炎症因子等产生的疼痛外,往往还受到“神”的影响,因此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应该重视“神”与“痛”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60例均为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一科门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1~60岁,平均(45.2±9.0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9岁,平均(46.1±7.9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5]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制定。
1.3纳入标准
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介于18-60岁之间;无其他慢性病、传染病;未采用其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
1.4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者;年龄小于18岁,大于60岁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疼痛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等;哺乳、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以及自行退出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主穴:内关、后溪、水沟、百会。配穴:颈夹脊、阿是穴、天宗。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向上斜刺水沟穴0.3-0.5寸,施雀啄泻法,不留针;直刺双侧内关穴0.5-0.8寸,施平补平泻;直刺患侧后溪穴0.5-0.8寸,施捻转泻法;向后平刺百会穴0.5-0.8寸,施平补平泻。
内关、百会、后溪三穴在得气后嘱患者进行颈肩部活动约5分钟之后取针。取针后,嘱患者俯卧位,颈夹脊穴直刺0.5~0.8寸,施平补平泻;阿是穴直刺0.5~0.8寸,施提插泻法;双侧天宗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均留针30min。
2.2对照组
参照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治疗颈椎病所选取的穴位。选穴: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操作方法颈夹脊穴直刺0.5~0.8寸,施平补平泻;风池穴向鼻尖斜刺0.8~1.2寸,施平补平泻,其它穴位常规针刺,均留针30min。
2.3疗程
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评定疾病综合疗效。治愈: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转:疼痛、麻木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未愈:疼痛、麻木等症状无改善,不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4统计学方法
各组实验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5治疗结果,见表1。
6讨论
“神”与“痛”的相互关系在古代文献中早有相关论述。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提到:“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表明七情虽各分五脏,但究其根本,必然会影响心神,强调了心神在七情内伤中的重要作用。导师王丕敏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调神、温经、通督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取得满意的疗效[7]。近年来,“调神止痛”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如张志龙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8]、卢昌均治疗丘脑痛[9]、黄仁秀[10]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导师认为“神”与“痛”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神主知痛”、“痛必扰神”、“神助止痛”[11],临床重视“调神”在疼痛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其中疼痛属于感觉的一部分,是由“心神”感知的,即“神主知痛”。当疼痛发生时,患者会产生诸如烦躁、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烦扰心神则使疼痛加剧,即“痛必扰神”。且不良情绪与疼痛之间产生了恶性循环,而这一循环的关键是“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的功能与心藏神的功能密切相关,“神”能导气,使脏腑气血功能调和而止痛,即“神助止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为:“不通则痛”,可通过“调神”疏理气机,达到气畅、道通、痛止,正如《素问·针解》云:“调其神,令气易行”。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位在颈部,受阻滞经脉主要是督脉和膀胱经,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且督脉之别“别走太阳”,故选择百会、水沟,既可安神定志以调“脑之元神”,也可调畅督脉及膀胱经经气。后溪穴为小肠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且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因此后溪穴不仅可以直接治疗小肠经循行所过的颈肩及上肢疼痛,且可疏通督脉所过项背部经气。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心包经络穴,能养心宁神,疏通气血,达到“心寂而痛微”。“调神止痛”针刺法首先嘱患者取坐位,针刺内关、百会、后溪、水沟四穴,并嘱患者进行颈项部运动,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通过转移患者对疾病本身疼痛的注意力,使得疼痛减轻,达到“移神止痛”的功效。然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针刺颈夹脊、天宗、阿是穴通经活络,达到“调神止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巨庆,黄鋆文.经筋推拿结合微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5):460-462.
[2]柯尊华,王靖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01:62-64.
[3]夏晔,许金海,马俊明,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3,44(10):73-76.
[4]王英杰,贾连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9):812-814.
[5]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全国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张卫东,王丕敏.调神、温经、通督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光明中医,2007,22(8):36-36.
[8]张智龙,张建宾.运用调神止痛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1):1514-1515.
[9]卢昌均,刘国成,黄水军,等.调神止痛针法治疗丘脑痛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2):184.
[10]黄仁秀.针刺调神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243.
[11]张卫东,李俊莲,高小勇,等.“调神温经通督”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4):944-9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