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3 11:26: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未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44例,行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活跃期至宫口全开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疼痛分级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无痛分娩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减轻产妇疼痛程度,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连续硬膜外麻醉;并发症;产程时间;活跃期

本文引用格式:徐立明.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92+95.

0引言

分娩是适龄女性特殊的生理现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无痛分娩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开展与应用,其在促进女性分娩、减轻产妇分娩痛苦方面效果显著[1-2];持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娩镇痛方式,均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但有研究显示[3],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效果更加理想,为进一步明确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本研究就收治的88例产妇进行了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行无痛分娩的产妇88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产妇均为足月妊娠,且为单胎、初产妇;②产妇均无明显胎头不对称现象;③产妇均知晓研究,自愿行阴道试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不愿参与研究者;②排除对研究不耐受或具有联合麻醉禁忌症者;③排除不适合阴道分娩者;④排除产前胎心监测显示有胎儿宫内窘迫征者;⑤排除羊水较少、期待绕颈至少两者周。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产妇年龄20-37岁,平均(27.9±3.9)岁;孕周38-41周,平均(38.8±2.8)周;观察组44例,年龄21-35岁,平均(27.5±4.1)岁;孕周38-42周,平均(39.0±3.0)周;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

 
1.2方法。对照组以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处理,待产妇宫口开至3-5 cm时,协助产妇取右侧卧位,于L2-3椎间隙以硬膜外穿刺针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注射0.1%罗哌卡因(生产厂家: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83151)4 mL;待出现安全麻醉剂量平面后,分次推注10 mL+0.1%的罗哌卡因进行维持麻醉。观察组以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处理;待产妇宫口开至3-5 cm时,取产妇侧卧位,以L3-4椎间隙为穿刺点,穿刺针穿刺至蛛网膜下腔,待有脑脊液出现后,注入0.75%布比卡因(生产厂家:南京亿华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83267)2mL+50%葡萄糖注射液(生产厂家:江苏神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4270)1 mL+0.89%罗哌卡因2 mL;控制注射速率为0.1 mL/s;连接自控镇痛泵,以产妇自身情况镇痛,直至宫口全开。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活跃期到宫口全开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②对两组产妇产程时间进行比较,包括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等。③对两组产妇疼痛情况进行比较,以世界卫生组织疼痛标准进行分级,0及为无痛,可配合各项操作;1级为轻度疼痛,可忍受;2级为明显疼痛,难以妊娠;3级为强烈疼痛,完全无法妊娠,难以配合操作[4]。④对两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包括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

1.4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以SPSS 20.0处理,计量与计数资料行t与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活跃期到宫口全开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比较。观察组活跃期到宫口全开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432.9±6.7)min、(3.4±0.5)min;对照组分别为(478.4±8.8)min、(7.2±0.7)min;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27.288、29.302,P=0.000、0.000)。

2.2两组产程时间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分别为(5.4±0.6)h、(1.6±0.3)h、(0.3±0.1)h;对照组分别为(7.3±0.7)h、(1.7±0.3)h、(0.3±0.2)h;两组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性显著(t=13.670,P=0.000);第二、第三产程比较则无较大差异(t=1.563、0.000,P=0.061、0.500)。

2.3两组疼痛分级比较。观察组44例产妇中疼痛分级0级、1级、2级、3级率分别为68.2%(20/44)、15.0%(11/44)、6.8%(3/44)、0;对照组分别为45.5%(20/44)、11.4%(5/44)、6.51(12/44)、15.9%(7/44);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χ2=4.63、2.75、6.51、7.60,P=0.031、0.097、0.01、0.006)。

2.4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中产后出血1例,新生儿窒息1,发生率为4.6%;对照组中产后出血4例,新生儿窒息4例,发生率为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6,P=0.044)。

3讨论

分娩是女性的特殊生理过程,但因剧烈的分娩疼痛感极易让产妇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5];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的发展及剖宫产指征的宽泛,我国剖宫产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相对于剖宫产而言,阴道分娩对母婴健康及新生儿生长发育均有较多优势。如何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6]。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导致分娩疼痛的原因较多,个人疼痛耐受度、胎儿体重、胎儿位置、宫缩强度等因素均可能会对分娩疼痛程度造成影响。

而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则可为产妇分娩提供新的选择,有效的分娩镇痛能够减轻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减轻分娩疼痛感,从而可促使产妇在疼痛较小、甚至无痛分娩的状态下进行分娩。

硬膜外神经组织麻醉属于椎管内麻醉的一种,其可通过对支配子宫的感觉神经进行阻断的方式达到区域性麻醉效果,对避免或减轻宫缩疼痛有重要价值。该方式主要是在产妇宫口开放至3 cm左右时,在产妇背部腰椎硬脊膜外侧注入罗哌卡因等麻醉药物,从而在阻断较为敏感的感觉神经的同时,避免对运动神经造成较大影响[7];故而,通常不会对产妇运动造成影响。但该麻醉方式的肌松效果尚不理想,极易造成术中损伤,甚至可能会对产妇切口愈合情况造成影响。而椎管内麻醉镇痛则具有起效迅速、镇痛理想、产妇意识清醒等特点;将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中能够进一步提高镇痛效果,且相对于单纯硬膜外连续麻醉而言其起效更加迅速,阻滞更加完全,且给药更加方便、肌松效果更好[8];且可保证产妇分娩时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便于医生更好的对处理深部组织,并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故而还可促进产妇分娩后切口及早愈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麻醉起效时间、活跃期至宫口全开时间、第一产程时间方面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且观察组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也证实了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且腰硬联合麻醉还可满足不同产妇对镇痛的需求,可有效避免个体差异而造成用药过量、药物在硬膜外腔堆积的现象发生,从而可避免对产妇下肢运动神经功能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

 
总而言之,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可发挥较好的镇痛功效,并有利于缩短活跃期时间及起效时间,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效果较为理想,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春芝.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5):71-72.
[2]房建,赵继蓉.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2):264-267.
[3]黄艳秋.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56-56.
[4]周金彩,吴春秀,张乐,等.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7):74-75.
[5]董丽萍,蔡莉,刘虹,等.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91-93.
[6]黄聪,周金彩.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1(4):162-163.
[7]张宗立.对接受无痛分娩术的待产妇进行罗哌卡因、舒太尼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40-241.
[8]陆琪娟.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6):732-7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