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压控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0 13:12: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中血压控制,对其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400例HICH患者做对照研究,按照血压控制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各200例,早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血压控制治疗,而晚期组经常规治疗后7~10 d,再给予血压控制,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情况,分析疗效,探讨早期血压控制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54.50%(P<0.05),观察组降压时间(2.65±1.50)h、病情控制时间(10.36±2.50)d明显低于对照组降压时间(4.50±1.36)h、病情控制时间(16.50±2.43)d(P<0.05)。结论临床针对HICH患者给予早期降压治疗,疗效显著,可促进病情转归过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HICH;血压控制

本文引用格式:张凤娟.血压控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118-119.

0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加之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增长的趋势,现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的主要特征为舒张压或(和)收缩压增高,随疾病发展,可心、脑、肾等脏器器官功能损害或者出现器质性损害。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作为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常于情绪激动、活动的情况下发病,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昏迷、嗜睡、呕吐、恶心、头痛等,若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HICH的根本原因为血压增高,因此,控制血压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而不同降压时间对病情转归影响不同。本文择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400例HICH患者做对照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血压控制时间的临床价值,研究内容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400例HICH患者做对照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研究研究书面同意书;磁共振、头颅CT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肝肾等器官功能性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治疗禁忌证;精神及认知异常。早期组200例中男、女分别为113例、87例;年龄55~80岁,平均(65.32±5.12)岁;出血部位:脑叶65例、壳核35例、100例;晚期组200例中男、女分别为118例、82例;年龄55~80岁,平均(65.86±5.10)岁;出血部位:脑叶63例、壳核38例、99例;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患者脑部保护、脑部水肿防治等常规方案。早期组:常规方案基础上,采用早期血压控制,于患者入院后,静脉滴注尼卡地平(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国药准字H41024922,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5 mL:5 mg),0.5~6μg/kg+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稀释为浓度为0.01%~0.02%(1 mL中含盐酸尼卡地平0.1~0.2 mg)后使用,根据患者血压监测情况,调整滴速,控制收缩压≤140 mmHg。晚期组:于常规方案7~10 d后,给予患者降压治疗,降压方案与早期组一致,若监测患者收缩压处于175~220 mmHg的水平,则不给予降压治疗,超过该范围,可实施降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水平内[1-2]。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病情转归情况:病情控制时间、降压时间。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3]:患者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基本或者全部消失,无再出血发生,血压水平改善8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再出血发生,血压水平改善50%以上;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以(%)描述,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情转归指标对比


观察组降压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
 


2.2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

 
3讨论

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处于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的状态,可使脑底小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其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小动脉管壁上出现纤维样或者玻璃样变性,以及局灶性缺血、出血和坏死[4],导致血管壁强度被削弱,引发局限性扩张,以及微小动脉瘤,待患者受到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剧烈血压增高时,发生病变的丘脑穿通动脉、豆纹动脉等脑血管[5],可出现破裂现象,而出血,从而形成HICH。HICH随病情发展可造成脑疝危象,可发生脉搏减弱、呼吸障碍、中枢性衰竭[6],由此可见,及时给予HICH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疾病预后意义重大,而临床针对HICH的治疗需兼顾血压控制和脑出血治疗,从而达到预防再出血,防治血肿,促进疾病康复过程的目的。

尼莫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对颅内血管具有选择性扩张作用,同时具备强脂溶性,由于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得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有效改善肾血流量以及冠状动脉血流量,控制和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此外,对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造成的血管收缩可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血管屏障,控制和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游离,可改善血管痉挛和继发性缺血以及预防其发生,有效改善脑部血流量。临床研究表明[7],该药还具有减少血管源性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改善,发挥脑保护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控制时间以及降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早期血压控制更有利于疾病康复。以往临床有研究表明[8],患者发生脑出血后,由于周围正常脑组织血管受到外溢血液的影响会发生痉挛,使得血肿周围脑组织处于一种低血流灌注的情况,而给予早期降压治疗,可能会使周围脑组织缺血再灌注进一步加重,因此,临床一直有不主张早期血压控制的观点,但是,经本文研究证实,早期给予HICH患者积极血压控制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降压不可过速、过低,且需保持有效脑灌注。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HICH于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采用早期血压控制,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血压,避免再出血,同时,能够缩短患者降压时间以及病情控制时间,促进患者疾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郎继荣,孔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压控制对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31):19-20.
[2]柳明德,罗永平.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增大的预防作用[J].医药前沿,2018,8(36):153.
[3]张荣华.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92-93.
[4]Gathier CS,Bergh WMVD,Jagt MV,et al.Induced Hypertension for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Stroke: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culation,2018,49(1):76-83.
[5]王娟.血压控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5):75.
[6]袁春林.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9):85-86.
[7]Rasulo F,Piva S,Fagoni N,et al.Visualizing Impending Cerebral Circulatory Arrest Caused b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Following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anesthesiology,2017,29(1):64-66.
[8]王旭,胡克琦,陈锋,等.不同降压目标值对发病3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实验室指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9):2886-28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8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