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对子宫颈癌诊断时,应用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实施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扫描结果,并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结果磁共振诊断子宫颈癌的准确率为90.0%,临床分期诊断子宫颈癌的准确率为66.0%,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磁共振诊断子宫颈癌的准确率则和病理结果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子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利于临床及时治疗,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颈癌;盆腔磁共振扫描;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汪鹏,徐良洲,黄波,等.盆腔磁共振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226+228.
0引言
子宫颈癌属于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发生可能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性伴侣较多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且可能受到单纯疱疹病毒II型、滴虫等病原体感染、吸烟、卫生条件差等因素的协同影响。子宫颈癌的发生会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及时对疑似患者实施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本次研究将子宫颈癌的检查诊断作为主要课题,着重分析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子宫颈癌的价值,目的在于为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50例子宫颈癌患者为对象展开本次研究,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3月到2018年8月之间收治的病例。入选患者的病程为7个月至3年,平均(1.36±0.23)年,年龄为30-71岁,平均(45.68±2.16)岁,50例对象中4例未婚,其余46例均已婚;其中31例患者为鳞癌、11例患者为腺癌、8例患者为腺鳞癌。本次研究前,均已经对患者本人或家属说明了研究概况,纳入研究的50例对象均表示知晓本次研究概况,且同意接受本次研究随访。
1.2方法。对50例均实施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所用检查仪器为GE HDXT 1.5T磁共振核磁共振扫描仪,应用相控阵线圈对患者检查,包括矢状面抑制脂肪序列、冠状面和横断面的TSET2W1和横断面的SET1W1检查,常规检查时矩阵为256×256,层厚为5-7 mm,采集次数为2-3次,层间距为0.5-1.0 mm,完成常规检查后对患者实施动态增强扫描[1]。选择轧喷酸葡胺注射液(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0960045,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02 mmol/kg对患者静脉滴注,完成注射后对患者实施T1横断面和矢状位脂肪抑制序列的扫描,扫描时层厚为5 mm,矩阵为256×256,实施检查后获得相关资料并做好整理。此后对患者实施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病理检查,判断其疾病分期情况。
1.3观察指标。由2名或2名以上的影像学医师对本次研究所得资料进行阅览,观察患者的病灶位置、肿瘤大小、病灶部位信号特点、淋巴结转移情况、膀胱和子宫旁受累情况等,同时按照磁共振检查征象,结合2009FIGO分期标准对患者实施影像学分期诊断。以实验室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临床分期确诊结果的符合率。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5.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统计,并使用χ2实施检验;检验所得的P<0.05均表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本次研究入选的50例子宫颈癌患者均经过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其中Ib期患者12例、Ⅱa期患者20例、Ⅱb期患者15例、Ⅲa期患者2例、Ⅳa期患者1例,磁共振诊断准确率和临床分期准确率,详情见下表1。
3结论
子宫颈癌发生后,患者会表现出阴道异常出血、阴道异常排液等症状,具体为早期接触性出血和中晚期的阴道不规则流血,受到患者病灶大小和病灶间质内血管状态的不同,其出血量也可能随之出现异同,若病灶侵袭到患者的大血管,可能出现大出血现象,多数患者均以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为主要表现,若患者已经绝经则会表现出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子宫颈癌的阴道排液症状则区别于正常的白带,排液由患者的阴道流出,呈现出白色或血色,部分稀薄如水样、部分浓稠如米汤样,且伴随有显著的腥臭气味[2]。
基于子宫颈癌发生所伴随的显著特征,临床可按照患者疾病特征对其实施诊断,但是多数子宫颈癌患者在病发早期,各项临床症状均不明显,故而应用临床观察的方法对患者实施诊断,则十分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影响临床对患者的及时治疗,本次研究对子宫颈癌患者实施临床分期,可见其诊断的准确率仅仅为66.0%,故而提示临床需要对患者实施其他更为有效的检测,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目前在社会多样化、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子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对于女性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影响,这迫切需要临床可对相关患者开展有效的诊断[3]。除过临床分期等诊断分析方法之外,专科检查和宫颈活检在子宫颈癌诊断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方法在评估肿瘤深度、肿瘤浸润程度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的欠缺和不足,这使得患者病灶位置较深或浸润范围不明显的情况下很难被准确检出,例如患者的盆腔、直肠和膀胱部位是否存在侵犯情况,基本无法被明确,且难以评估患者的子宫颈癌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情况[4-5]。影响学检查是近年来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类检查方法,磁共振则在影响学检查中有着重要地位,该方法自身具备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的优点,针对患者疑似疾病部位实施检查,解剖定位的准确性较好且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进而相较于常规的临床分析和肿瘤浸润程度评估方法,磁共振可表现出较为独特的优势,能够对患者的病灶部位实施诊断,且能够在软组织分辨率较高的情况下观察患者的组织病变情况,用于判断患者的疾病性质和分期情况,按照相关诊断结果则能够对患者实施准确的治疗和处理,进而对于患者的预后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6]。本次研究对子宫颈癌患者主要实施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磁共振诊断子宫颈癌的准确率为90.0%,临床分期诊断子宫颈癌的准确率为66.0%,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磁共振诊断子宫颈癌的准确率则和病理结果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了磁共振在子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对子宫颈癌患者诊断时应用盆腔磁共振扫描检查与动态增强扫描,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因此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对于部分难以确诊的患者则建议实施病理学检查诊断,以期给予患者准确治疗促进其恢复。
参考文献
[1]刘建营,刘健,朱建忠,等.DWI对宫颈癌诊断及其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04):136-139.
[2]马辉,张燕.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分期及腹腔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10):898-900.
[3]张晰,柏根基.磁共振常规平扫结合弥散加权成像评估宫颈癌盆腔淋巴转移的价值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8,21(1):15-19.
[4]高歌.DWI和M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宫颈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06):101-103+111.
[5]周浩亮,李新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增强CT在宫颈癌分期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11):12-14.
[6]赵惠鹏.宫颈癌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和分期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8(1):101-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