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ICU患者气道集束化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6 15:51: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ICU患者气道集束化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对162例急性脑卒中术后入住ICU患者行气道管理,其中81例采用集束化管理作为观察组,主要包括体位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返流、误吸等;对照组81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观察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81例患者中出现5例肺部感染相关并发症,对照组的81例患者中出现肺部感染相关并发症有14例;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集束化气道管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卒中介入后ICU患者的感染率及并发症,提高患者治愈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介入术后;气道管理;集束化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柏娜,吴旭明,曲巍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后ICU患者气道集束化管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62+64.

0引言

肺炎是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5%-25%卒中患者死于细菌性肺炎。而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危重,指南指出约5%的卒中患者合并肺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和误吸的主要因素,因此,急性脑卒中介入后气道管理至关重要。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术后入住ICU患者以患者收治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观察组男59例,女22例;年龄38-88岁,平均68.8岁。对照组男71例,女10例;年龄42-83岁,平均66.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预防患者气道感染的集束化护理,主要包括:

1.2.1体位管理:急性脑卒中发病后1-2 d内应使患者保持头高脚低卧位15-30°,卧床休息、禁止活动,以免引起血压增高,从而加重病情。之后若没有禁忌,床头抬高30-45°。指南中指出在没有缺氧或显著呼吸或肺部合并症的卒中患者中仰卧位或侧卧位,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最小;有限的数据提示:伴有缺氧或显著肺部合并症的卒中患者,仰卧位比坐位的血氧饱和度低,对平躺时可维持氧合的患者仰卧位对脑灌注有益。因此,对可耐受平躺且无低氧的患者取仰卧位,对有气道阻塞或误吸风险及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床头抬高15-30°,当患者体位改变,建议密切监测患者气道氧合和神经系统状态,并调整可能需要改变的临床参数。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者,鼓励患者自主咳嗽,按需吸痰,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及时翻身、叩背、机械排痰。

急脑卒中病人常伴意识障碍,尤其是GCS低于8分者,舌根肌肉松弛,易引起舌后坠,堵塞咽部影响呼吸,易造成窒息,为预防窒息的发生,舌后坠的患者给予侧卧位[1],平卧位时正确放置口咽通气道,注意观察口唇和舌体受压情况。吸痰时患者取侧卧位使头部稍后仰,同时抬高床头15-30°,不但可解除舌根对咽喉部的堵塞且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利于吸痰管进入气管吸净痰液。同时,有效减轻吸痰过程中的不适,减少吸痰过程的应激性反应所导致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降低卒中再发风险[2]。

有创通气患者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同时还需观测监护仪上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道粘膜。对于饱和度低,氧浓度大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定时测气囊内压,25-30cmH2O。吸痰过程中,给予患者氧合支持,不能过于频繁,以引起损伤继发感染、缺氧,也不能不够及时以影响患者正常通气[3]。

气管插管宜选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插管,防止大量口腔内分泌物误入气道,此外还需同时观察痰液的量、色、味等,并根据痰液的性质进行湿化、雾化,防止痰痂阻塞气道,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

1.2.3防反流、误吸: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为51%-73%[4]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将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如病死率、致残率增加[5-6],住院日延长,花费增加,生活质量降低[7-9]。同时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所以应重视吞咽困难的评估与处理,患者进食前采用饮水实验进行吞咽动作评估。进食时调整好体位,病情允许最好保持端坐位,选择软质或半流食饮食,每次把食物放在口腔健侧的后部,进食时注意力要集中,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吞咽困难短期内不能恢复者可早期放置鼻胃管进食,每日评估定时测胃残余。如果患者存在胃潴留,可同时置入鼻肠管,负压的同时给予肠内营养。吸痰后再给予鼻饲,进食后检查口腔内,有无分泌物或食物残渣,及时清理,做好口腔护理。

1.3数据处理。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人数、吸痰人数、吞咽困难人数、鼻饲人数、平均住院日进行统计,观察并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检验的标准。

2结果

观察组的81例患者中5例发生肺内感染,护理有效率为93.8%,ICU住院日5.4天;对照组的81例患者中出现14例肺部感染,护理有效率为82.7%,ICU住院日为7.1天。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后气道的管理至关重要。因呼吸道不通畅或因清理呼吸道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危及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性脑卒中介入术后救治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加强气道的管理与培训,其次科学合理的气道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减少卒中术后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观察组的81例患者中5例发生肺内感染,护理有效率为93.8%,ICU住院日5.4天;对照组的81例患者中出现14例肺部感染,护理有效率为82.7%,ICU住院日为7.1天。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

 
本文研究表明对脑卒中介入后行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减少住院日,从而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在临床护理中,护士首先要通过专业理论来评估患者病情,对现存及潜在护理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多与医生交流,有利于护士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准确把握。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介入后患者进行集束化气道管理,可有效降低感染率,缩短住院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劳可娟.急性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2012(2):100-101
[2]钟运露,李培珍,刘远玲.不同体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4,14(6):5-8
[3]曾勇.脑卒中患者的紧急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4):2195-2197
[4] SMITH HAMMOND C A,GOLDSTEIN L B,ZAJAC D J,et al.A s ses sm ent of aspiration risk in s tro ke patients with quantification of voluntary cough[J].Neurolgoy.2001,56(4):502-506.
[5]Smithard DG,Smeeton NC,Wolfe CD.Long-term outcome a f t e r s t r o k e:d o e s dy s p h a g ia m a t t e r?[J].A g e Ageing,2007,(36):90-94.
[6]Smithard DG,O’Neill PA,Parks C,et al.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after acute stroke.does dysphagia matter?[J].Stroke,1996,27(7):1200-1204.
[7] Finestone HM,Greene-Finestone LS,Wilson ES,et al.Prolonged length of stay and reduce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rate in malnourished stroke rehabilitation patients[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6,77(4):340-345.
[8]Te a s el l R,F ol ey N,D o h e r t y T,e t al.C l i n i c 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brainstem strokes admitted to a rehabilitation unit[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2,83(1):1013-1016.
[9]Ekberg O,Hamdy S,Woisard V,et al.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dysphagia:its impact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Dysphagia,2002,17(2):139-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5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