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探讨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于静脉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我院 2016 年 12 月至2017 年12 月接收的体检静脉采血对象共计 10000 例为研究样本,随机平均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对象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的心理护理。结果 观察组当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 38 例,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0.76%;而对照组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 122 例,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 2.44%。两组资料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对静脉采血者给予全面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晕血、晕针率, 有助于确保采取过程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心理干预;静脉采血;晕血晕针
本文引用格式:韦红霞 , 黎燕清, 卢敏 . 心理干预与晕血晕针患者临床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4):269.
0引言
在静脉采血时,患者常会出现晕针和晕血的不良情况, 由于患者对于出血和注射等存在极度恐惧心理,因此易出现全身不适,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患者的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四肢湿冷和肌肉收缩,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口唇麻木、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及血压下降等,甚至可能出现短暂性的晕厥,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避免静脉采血患者出现晕血晕针的现象,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科学的心理干预 [1]。本次研究将针对心理干预对于晕血晕针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2 月接收的体检静脉采血对象共计 10000 例为研究样本,利用随机抽样原则将采血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各组均 5000 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 2612 例,女 2388例;年龄 14-60 岁, 平均(39.2±0.6)岁。对照组:男 2537 例,女 2463 例;年龄14-60 岁,平均(40.3±0.4)岁。两组采血对象的一般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实施分组比较。
1.2方法。对照组采血对象均给予常规的采血护理,包括指导患者放松心情,并正确配合采血;观察组给予全面的心理护理。①环境护理:确保采取患者的整洁与舒适,邀请患者面对面坐下,并指导患者进行心理准备,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进行采血。注意与患者交流时保持语速的缓慢,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患者,帮助其放松心情;②心理暗示:与体检者进行沟通交流如询问兴趣爱好等,也可以通过暗示或保证等方式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并向患者讲解曾经接待过的类似患者均能够安全顺利的完成采取,向患者讲解积极配合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紧张和恐惧等心理障碍,向患者保证能够顺利、安全的完成好采血;③认识领悟:了解患者心理因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采血前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畏惧出血等情况,通过提问为患者创造思考的机会,从而使其能够从慌乱的情绪中逐渐过渡为平稳,通过逻辑思维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针对存在认知错误的患者应向其讲解采血的相关知识,使其明白采血的作用,并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④角色换位,互动减压,进行规范采血操作: 选择手部条件好的静脉并告诉体检者稍后进行角色换位学拼音游戏,体检者扮演学生,护士扮演老师,老师喊“a,o,e”后, 学生要闭上眼睛跟着大声喊“a,o,e”。幽默鼓励调节气氛让体检者先练习发“a,o,e”音,在选择血管的同时与患者交流,帮助其放松心情,并向患者讲解采血的过程并不是很疼, 能够很快完成操作,进针之前护士喊:“a,o,e”后,让体检者闭上眼睛张大嘴型反复大声跟着喊“a,o,e”。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以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 < 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当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 38 例,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 0.76%;而对照组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 122例, 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 2.44%。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在患者接受采取之前给予了患者比较全面的心理干预,其中认识领悟法配合发音的作用比较突出,该心理干预方法中结合了心理分析基本原理以及患者实际情况所设计的,在治疗恐怖症和强迫症等一系列神经症当中也有比较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运用了角色换位、互动减压法以及语言互动等方式来调节患者的心理紧张感,当人处于紧张、恐惧等状态时,其全身的神经肌肉将处于绷紧状态,情绪的波动将导致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始终处在高唤醒的状态,而穿刺疼痛刺激反射性所引发的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出现异常兴奋,然而人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在静脉采取时通过进行适当发音来干预患者唇舌和软腭运动,或者进行语言互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迷走神经的兴奋点,也有利于消除患者的恐惧感、紧张感 [2]。
本次研究当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该组患者的晕血晕针发生率仅为 0.76%,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的 2.44%,这表明心理干预在静脉采血患者的护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针对静脉采血者给予全面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晕血、晕针率,有助于确保采取过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覃帅.门诊静脉采血晕针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97):64-65.
[2]蓝晓莲 , 陈月花 , 廖水珍. 门诊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晕血晕针患者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15(02):63-64.
《心理干预与晕血晕针患者临床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01/2018120102393677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