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较高。50%-80%患者发病6个月后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碍。偏瘫侧下肢肌肉功能障碍,使患者下肢运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本文对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功能障碍相关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下肢肌肉功能;脑卒中;偏瘫
本文引用格式:马宇飞,云阳,甄希成.关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功能障碍的研究综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33-34.
Review of Research on Lower-Limb Muscle Dys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Stroke
MA Yu-fei1,2,YUN Yang1,ZHEN Xi-cheng1
(1.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05;2.The Seco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05)
ABSTRACT:Cerebral strok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the elderly,with a high disability rate.50%-80%of patients suffer from lower-limb dysfunction at different degrees six months after cerebral stroke attack.The lower-limb muscle dysfunction on the side of hemiplegia will decrease the lower-limb motor ability of the patients,thus seriously affect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of the patients and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their quality of life.Therefore,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on related factors of lower-limb muscle dys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KEY WORDS:Lower-limb muscle function;Cerebral Stroke;Hemiplegia
0引言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脑卒中是世界第二大致残原因。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偏瘫侧肢体常因中枢神经功能的异常,发生肌肉力量下降或肌张力增高等异常肌肉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下肢肌肉功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1]。本文主要针对肌力、肌张力和神经控制三个方面对于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功能的影响综述如下。
1下肢肌肉肌力量变化对下肢肌功能的影响
肌力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脑卒中后受影响最严重的肌群是髋关节伸展肌、踝关节背屈肌以及髋关节内收肌。肌力的下降被认为是决定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肌力处于低下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下肢肌肉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所以,改善患侧下肢的肌肉力量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是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
1.1影响脑卒中患者肌力的结构性因素。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肌肉体积降低24%。导致脑卒中后患者肌肉力量降低的因素之一就是肌肉横截面积的减小。横截面积的减小会导致绝对力量产生的减小。一项研究通过对横断面扫描估算了肌肉体积,报告称与非偏瘫侧相比,偏瘫侧股四头肌体积减少了24%。同时,有研究证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的肌纤维长度明显短于健侧。肌纤维长度是反映肌肉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肌纤维的长度与肌肉收缩力量、速度和爆发力等方面有关。
1.2影响脑卒中患者肌力的“运动”因素。脑卒中后,肢体的不运动或制动也是造成肌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因为肌肉放松会产生多种适应性反应,引起废用性肌萎缩。有报道称,住院患者发病急性期时,每天的运动量不足40分钟。健康的老年人只要卧床休息10天,肌肉蛋白合成就会减少30%,腿部肌肉质量下降6%,肌肉强度下降16%[2]。
2下肢肌张力变化对下肢肌功能的影响
临床所谓的肌肉张力指的是医生对被检查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受的阻力。正常肌张力有赖于完整的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以及肌肉本身的特性。人们进行正常运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时,具备一定的张力是基本条件。然而,脑卒中后,偏瘫侧常出现肌张力增高,其原因是高级中枢神经损伤后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减弱,表现为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异常运动模式[3]。
2.1肌张力增高导致肌肉的结构性改变。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肌肉横桥附着状态改变,诱发主动的或者有弹性的肌肉硬度增加。长时间的制动会引起关节的挛缩,反过来,也会改变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点牵伸反射的启动,从而改变了肌张力过高背后的动态机制。Yuan-Bin Yang等人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与正常肌张力患者肌肉结构参数的差异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采用超声测量偏瘫侧腓肠肌的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和羽状角,经比较发现痉挛的腓肠肌的结构参数中羽状角和肌肉厚度值明显高于对侧,肌纤维长度值明显低于对侧,肌肉结构的主要变化表现为:肌纤维长度缩短、肌径增大,肌束与运动轴的夹角增加。
2.2长期制动是影响肌张力的重要因素。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出现障碍,会造成患者肢体出现制动的情况。有研究发现,制动24小时后,便开始出现肌纤维长度缩短,达到60%,制动超过2天,会发生肌肉萎缩、肌肉体积减小,肌间脂肪含量增加等变化。长期的制动会造成肌纤维严重短缩,发生挛缩。动物研究表明,肌肉纤维长期维持在缩短的状态,增加了肌肉肌腱的刚度,减少了肌小节数量,增加了肌肉中结缔组织的比例[4]。
3神经损伤对下肢肌功能的影响
3.1神经元对运动单位的募集能力的影响。神经元对于运动单位募集能力是决定肌力大小的一个相关因素。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不仅归因于肌肉结构和运动性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脑皮质的损害,严重影响了神经系统通过运动单位激活肌肉的能力,出现激活肌纤维的运动单位数量减少。有学者研究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至1年的患者患侧的运动单位改变情况,发现在急性卒中患者中,肌电图中M波的幅度会下降,即偏瘫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突触输入减少,从而缺乏激活下运动神经元的能力,进而导致跨突触的退行性改变,最后导致功能活动受限。
3.2神经损伤对肌力的影响。脑卒中后,导致大脑皮质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下行性指令、运动神经元的募集与激活能力严重受损,出现肌力下降。脑神经细胞损伤后,可能会改变双侧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组织的兴奋性。当患侧肢体完成功能性任务的同时,双侧大脑兴奋水平均会增加,通过代偿机制去克服脑卒中后引起的失调和部分神经受损所导致的运动障碍。Smith等人发现电刺激可能通过激活主动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而影响大脑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皮层内抑制的减少和运动诱发电位振幅的增加。他们还观察到,使用功能性电刺激刺激健康下肢后,大脑相应区域有明显的功能活动。
3.3神经损伤对肌张力的影响。痉挛是引起肌张力亢进的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之一。沿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的任何损伤都可能导致肌肉张力异常。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坏破坏了大脑和脊髓之间的交流,导致脊髓反射的抑制解除。在患者的肌肉被动拉伸过程中,肌肉纺锤体通过第一组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脊髓,产生感觉输入,运动神经元被激活,失去脊髓上抑制控制,导致肌肉过渡激活。脊髓间神经元的干预可能会降低拮抗肌的抑制,增加感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从而导致过渡激活[5]。
4影响下肢肌功能的其他相关因素
4.1血液循环。脑卒中后,由于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组织缺血后,造成肌肉营养供给减少,肌力减弱。增加肌肉质量,需要增加血液的流动。脑卒中后,常出现肌张力增高,会扰乱肌肉中的血流供给情况,这是因为肌张力升高后会引起血管的压缩,导致血管的直径变小,同时痉挛肌肉中毛细血管密度较少,从而使到达肌肉组织中的血流就会减少。如果增加皮肤和皮下组织间隙,可促进浅筋膜组织通透性增加,改善淋巴及血液循环,有利于皮下水肿的消退,从而缓解脑卒中患者早期下肢的痉挛。同时,局部张力增高,影响组织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温热效应可以有效促进集体交感神经兴奋,加速患处的血液循环,增加微循环灌注量,促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相应肌肉的营养与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防止肌腱韧带挛缩、黏连等。当皮肤局部加热42-44℃时,能诱发皮肤血管达到最大舒张,血流储备量最大[6]。
4.2体表温度。体表的温度同时受到局部血流量的多少、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脑卒中后,偏瘫侧与非偏瘫侧的皮肤温度分布不对称时候脑卒中后患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皮肤温度在中枢神经控制下,受血流和汗腺的调节。偏瘫患者患侧肢体处于肌力和肌张力异常,血液循环差,血液流动量减少,血液循环将热流传导到患侧肢体体表温度减少,所以,患侧肢体温度相对较低。王帅等人研究发现84.9%的患者存在异常不对称的热像图,其中91.4%的患者患侧肩部皮肤温度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温度,3.5%的患者患侧肩部温度高于健侧相应部位。皮肤温度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反应了血管舒缩功能。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有时伴有皮肤感觉障碍,对外界刺激反应性降低或消失,或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温度乱,出汗多,散热快,导致患侧肢体体温较低。体温变化同时受活动量影响,偏瘫侧患者肢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丧失,出现废用性萎缩,活动量减少,新陈代谢慢,会造成患侧侧血流的下降,从而使患侧肢体体温偏低[7-10]。
5结论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下肢肌肉功能发生改变,无论是肌肉力量下降、张力升高或者肌肉协调控制能力的丧失,都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给患者自己、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越早的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肌肉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泰,乔健天.生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王帅,刘志华,王琳,等.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肩部红外热成像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45-648.
[3]沈智远.下肢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雷德宝,吴校林,朱锐,等.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试结果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2):1323-1327.
[5]赵晓华,赵保东.大秦艽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9(11):48-50.
[6]许雪梅,赵元琛,熊建华,等.血栓通联合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疗效及NGF、BNDF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6):1443-1446.
[7]何昕,舒丹.早期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影响[J].陕西中医,2019(06):799-802.
[8]熊文君.中频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10):112-113.
[9]范金波.针灸手法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9,32(10):78-79.
[10]祝仁梽.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5):155+1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