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高原地区腹股沟疝气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3 14:50: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高原地区腹股沟疝气的患者采用不同术式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医院普外科收治的采取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气患者30例作为B组,另择取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的患者30例作为A组,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手术情况对比: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分别为(88.21±17.56)min、(76.80±14.30)mL、(13.83±1.34)h、(8.49±1.67)d,显著低于B组的(43.10±13.52)min、(35.40±4.30)mL、(7.59±1.13)h、(4.07±1.20)d;两组的临床效果对比:A组的显效、有效、无效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2例(40.0%)、10例(33.3%)、8例(26.7%)、22例(73.3%),B组分别为21例(70.0%)、7例(23.3%)、2例(6.67%)、28例(93.3%),B组明显优于A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结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适应证广泛、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无牵拉感、恢复快、复发率低、更具有安全性等特点,是基层医院腹股沟疝患者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同术式;高原地区;腹股沟疝气;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达娃,毛卫.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高原地区腹股沟疝气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105,107.

0引言

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好发于中老年人。腹股沟疝一旦不能回纳形成嵌顿可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穿孔,甚至死亡[1]。为与同行交流分享,现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气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医院普外科收治的采取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气患者30例作为B组,年龄25~73岁,平均(44.3±3.1)岁;斜疝26例,直疝4例;单侧29例,1例双侧;另择取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的患者30例作为A组,年龄24~75岁,平均(45.1±2.8)岁。斜疝25例,直疝5例;单侧28例,双侧2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可以进行组间对比。

\

 
1.2方法

A组30例腹股沟疝的患者采取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完成后,充分显露疝囊颈,对其进行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切去疝囊。提起精索,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将精索置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消毒清理手术创口,并进行缝合。

B组30例腹股沟疝的患者采取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完成后,于腹股沟韧带平行至耻骨结节处取6 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注意避免损伤神经。将腹外斜肌腱膜进行钝性分离,上至腹内斜机、腹横肌腱,下至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充分暴露疝囊并对其进行处理,切除精索脂肪样组织。剪裁大小合适的补片将其置于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的浅面,用不可吸收缝合线对补片的内侧、上缘、下缘以及尾部进行缝合固定。结束后对精索进行复位,并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以及皮肤等。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临床效果的评判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腹股沟疝体征及病灶完全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有效:体征及病灶有显著改善,随访6个月无复发;无效:体征和病灶无改善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患者×100%。

2结果

两组的手术情况对比: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分别为(88.21±17.56)min、(76.80±14.30)mL、(13.83±1.34)h、(8.49±1.67)d,显著低于B组的(43.10±13.52)min、(35.40±4.30)mL、(7.59±1.13)h、(4.07±1.20)d,见表1;两组的临床效果对比:A组的显效、有效、无效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2例(40.0%)、10例(33.3%)、8例(26.7%)、22例(73.3%),B组分别为21例(70.0%)、7例(23.3%)、2例(6.67%)、28例(93.3%),B组明显优于A组,见表2。


\
 


3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通常分为斜疝和直疝[3]。多为腹内压增高所致,约占腹外疝90%~95%的比例。腹股沟疝可保守治疗,但是像疝带、疝托、中医中药等这些保守治疗方法只能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却不能治愈,另外一些不当的保守疗法还会加重病情[4]。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惟一可靠方法且较少复发。

传统的手术方法如: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Shouldice法等是在疝气患处切一伤口,通常会切除疝气囊,突出的组织推回腹腔,然后进行腹壁修补的工作。手术医师将腹壁的开口或薄弱处周围的肌肉拉合以覆盖缺陷处,使用数条缝线将肌肉缝合固定。此类方法将组织直接缝合,手术后疼痛感较强、复发率较高且病人复原时间较长,另外还容易导致感染,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5]。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腹股沟疝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各种年龄段和各种类型的疝(小儿腹股沟疝除外)。缝合时对患者的肌肉不会产生较大的张力,因此手术过程中的痛苦相对少,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6]。术中所用的材料为聚丙烯单丝编织的网孔材料,修补性好,可自行裁剪,价格相对便宜,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力,无任何排异反应,另外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够促成大量纤维细胞进入组织,增强了局部组织的强度[7]。既能降低并发症,又可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尤其适用于体弱年老、疝囊巨大、肌萎缩的巨大腹股沟疝、复发疝以及高原地区就诊困难、复诊率低等的患者[8]。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两组的手术情况对比: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分别为
(88.21±17.56)min、(76.80±14.30)mL、(13.83±1.34)h、(8.49±1.67)d,显著低于B组的(43.10±13.52)min、(35.40±4.30)mL、(7.59±1.13)h、(4.07±1.20)d;两组的临床效果对比:A组的显效、有效、无效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2例(40.0%)、10例(33.3%)、8例(26.7%)、22例(73.3%),B组分别为21例(70.0%)、7例(23.3%)、2例(6.67%)、28例(93.3%),B组明显优于A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适应证广泛、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无牵拉感、恢复快、复发率低、更具有安全性等特点,是基层医院腹股沟疝患者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光明.不同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咨询,2015,2(36):305-306.
[2]左中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病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5,5(6):245-246.
[3]吴卫龙.腹股沟疝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9(12):88-89.
[4]王忠实.不同手术方式在腹股沟病治疗中的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3,3(35):7379-7380.
[5]杨颖.腹股沟疝的不同手术方式修补效果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545-546.
[6]海杰.86例腹股沟病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0):41-42.
[7]何飞.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病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8):3155-3156.
[8]李生建.腹股沟疝气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6,15(4):13-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3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