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治疗成人Still病1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2 15:14: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成人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 Disease,AOSD),是一种以发热、多形性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伴有周围血粒细胞升高、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上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目前成人Still病的主要西医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三大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西药疗效尚不能肯定,而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阐述了1例AOSD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总结其中医治疗经验。

关键词:中医;成人Still病;病例

本文引用格式:苟璐.中医治疗成人Still病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269,275.

0引言

成人Still病,又被称为变应性亚败血症,其表现复杂多变,临床上极易误诊及漏诊。目前诊断主要依据日本“成人Still病委员会”1992年提出的诊断标准[1]。主要条件:①发热≥39℃并持续1周以上。②关节痛持续2周以上。③典型皮疹。④WBC≥10×109/L,包括中性粒细胞≥80%。次要条件:①咽痛。②淋巴结和(或)脾肿大。③肝功能异常。④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阴性。此标准需排除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风湿病。符合5项或更多条件(至少含两项主要条件)可做出诊断。除此之外还有美国Cu s h诊断标准[2]:必备条件:①发热>39℃。②关节痛或关节炎。③R F<1:8 0。④ANA<1:100。另需具备下列任何两项:①W B C≥15×109/L。②皮疹。③胸膜炎或心包炎。④肝大或脾大或淋巴结肿大。随着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确诊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成人Still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三大类[3-4]。这三类药物对成人Still病确有一定疗效,但同时也伴发着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肝功能、肾功能的损害,血液系统损伤,骨质疏松等[5-7],且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疗效尚不能肯定。因此,需要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优势,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可达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减少复发以及减轻西药不良反应的效果。

\

 
1病例资料

患者,胡某,男,32岁,2019年1月27日因“间断发热伴全身关节疼痛6月余”于我院门诊初诊。患者诉近6个月曾先后于本地多家诊所及医院就诊,反复予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仍诉间断发热,伴全身多关节及肌肉疼痛。现症见:神清,精神欠佳,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9.4℃,伴双肩关节、双腕关节、双膝关节及周围肌肉疼痛不适,偶可见散在黄豆大小红色皮疹,抚之不碍手,压之褪色,热退后可自行消退,口燥咽干,无口苦,纳可,眠欠佳,大便时稀时干,小便黄,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涩。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血红蛋白:119 g/L、C反应蛋白:11.3 mg/L,红细胞沉降率:40 mm/h,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类风湿因子、自身免疫抗体谱、尿常规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热痹;西医诊断:成人Still病。处方:青蒿30 g、醋鳖甲10 g、醋龟甲5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5 g、薏苡仁30 g、赤芍10 g、黄芩10 g、生石膏40 g、地骨皮20 g、银柴胡20 g、白薇15 g、北沙参15 g、天花粉10 g、羌活30 g、独活30 g、青风藤30 g、炙甘草10 g,7付。服药期间患者发热一次,体温37.6℃,关节疼痛较前明显缓解,口干、咽干较前好转,复查血常规:白细胞:8.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血红蛋白:118 g/L、C反应蛋白:3.9 mg/L,红细胞沉降率:21 mm/h。2019年2月4日二诊,效不更方,嘱原方14付继服。服后患者未再发热,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基本消失,口燥咽干较前明显好转,纳眠可,二便调,复查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未见明显异常。

2讨论

祖国医学并无成人Still病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属于“温病”“热痹”“虚劳”“内伤发热”“白虎历节风”等范畴[8-10]。《温病条辨·中焦篇》云:“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浙烦疼,舌色灰滞,面色痿黄,病名热癖”。《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证治准绳·痹》中有“热痹者,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疒帬)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圣济总录诸风门》云:“白虎风之状,或在骨节,或在四肢,其肉色不变,昼静而夜发。发则痛彻骨髓,或妄言妄语,有所见者是也。盖由于风寒署湿之毒乘虚而感,播在经络,留于血气,蓄聚不散,遇阳气虚弱,阴气隆盛,则痛如虎喷”。《医宗金鉴·杂病心法·内伤外感辨似》曰:“内伤、外感皆发热,内伤发热,热在皮肤,以手扪之,热自内而轻也”。以上的描述,都极似本病的临床表现。笔者认为,此病总属脏腑功能失调,复感外邪入里化热而发。素体阳热、内有蕴热,或阴血亏耗、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外邪入里化热,或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郁久化热,而见身热;湿热邪气流注关节筋肉,气血痹阻经脉,不通则痛,故见关节筋肉疼痛;《黄帝内经》有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温热逢源》曰:“邪热郁于血络,不得外达,其在于肺,肺主皮毛则为疹,其在于胃,胃主肌肉则为斑”,气血痹阻,肌肤失于温煦濡养,加之邪热郁于肺胃,发于肌表故见斑疹。本病缠绵难愈,病性为实证、热证或虚实夹杂,其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始终以热邪的病理变化为核心。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初期表现极似外感发病,多存在误治,导致病情迁延反复,最终成为虚实兼夹之证。本病的治疗应以调整脏腑阴阳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利湿、或活血化瘀通络,临证时应四诊合参,针对其病机遣方用药。

本案患者为青年男性,以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皮疹为主要表现,查血提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类风湿因子、自身免疫抗体谱未见异常,且患者反复予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患者成人Still病诊断明确。此次患者为求中医治疗,且患者无意继续服用西药,遂于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形体健壮,久居湿地,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湿浊内生,湿聚则热生,且“湿得热则愈深,热得湿则愈炽”,湿热之邪流注脏腑、关节、筋肉、肌肤,可见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红斑等;热为阳邪,易耗阴津,阴不制阳,阳气偏亢而生内热,故见发热、口燥咽干;久病成瘀,瘀阻经脉,不通则痛,亦可见关节肌肉疼痛;结合患者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涩,故辨证为“阴虚湿热夹瘀证”。治以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予青蒿鳖甲汤加减。方中醋鳖甲养阴搜邪,醋龟甲滋阴益肾,青蒿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生地黄养阴清热,黄芩、生石膏清热燥湿,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薏苡仁利水渗湿,共为臣药;佐以地骨皮、银柴胡、白薇清虚热、除骨蒸,北沙参、天花粉养阴生津,羌活、独活、青风藤祛风胜湿、通利关节;炙甘草引药归经、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成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之妙。

\

 
参考文献

[1]刘瑜,陈瑾.26例成人Still病回顾性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26(1):12-15.
[2]Dong MJ,Wang CQ,Zhao K,et al.18F-FDG PET/CT in patients with 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J].Clin Rheumatol,2015,34(12):2047-2056.
[3]毛凌燕.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成人Still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5,43(4):438-439.
[4]李智,齐俊英,郭威,等.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病因与诊断方法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8(3):217-221.
[5]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Efthimiou P,Paik PK and Bielory 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J].Ann Rheum Dis,2006,66(65):564-572.
[7]黄旦,刘健,万磊,等.中医治疗成人Still病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58-60,76.
[8]金军,赵金荣,郭立中.周仲瑛教授治疗成人Still病验案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2):25.
[9]孙元莹,赵新广,刘丹卓,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Still病34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1):3.
[10]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8-2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76.html
本文标签: 中医 ,成人Still病 ,病例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