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时有其独特的疗效,特别是近10余年来,中医药被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得到广大专家和患者的认可。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免疫调节。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免疫学在基本理论、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对于研究中医药的免疫作用及机理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医学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免疫学内容,运用现代免疫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祖国医学的有关内容,可以相互为用,能使预防医学在保护人体健康上及临床治疗疾病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免疫调节;预防
本文引用格式:高晗,尚英兆,董秋梅.中医药免疫调节的研究概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145,147.
中药中寻找高效、安全的免疫调节剂应用于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是当今免疫药理学的热门课题,因此中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很多新的进展。一般根据中药或中药单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不同,分为免疫促进剂、免疫抑制剂等。
黄伟、周建峰[1]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从中医药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整T细胞亚群的比例方面来阐述,T淋巴细胞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T细胞主要包括两个亚群:一个是CDT辅助细胞和CDT细胞毒细胞。CD:T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NF)-y、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这些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通过识别特产生不同的免疫学效应,从而在清除胞内病原体感染排斥同种异体移植物及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复方中药、单味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影响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和发挥细胞杀伤作用来增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李玉春[2]提到免疫功能低下易致多种病原体的反复感染,并易患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放、化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不断扩大,这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现代医学除用激素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外,没有纠正患者免疫功能的有效手段。祖国医药在人体免疫方面具有奇特的双向调节作用,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吴小红,刘瓦利[3]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免疫药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中药具有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提取其中能促进和抑制免疫的活性成分,总结如下几点,第一,多糖类:多具有促进免疫的作用。如香菇多糖、人参多糖、黄芪多糖海藻多糖六味地黄多糖等。第二,有机酸类:对免疫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有:马兜铃酸、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女贞子中的齐敦果酸、桂皮酸,川芎、当归中的阿魏酸,白花蛇舌草及景天三七中的羟基桂皮酸等,山茶英中的熊果酸,徐常卿中的丹皮酸等,第三类,甙类,甙类免疫药理作用较为复杂,有些具有促进有些具有抑制和双向调节作用,如人参皂甙具有加速抗体产生,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从而增强免疫功能。而雷公藤总试既能抑制细胞免疫又能抑制体液免疫。白芍甙类具有浓度依赖性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第四类,生物碱类:具有促进、抑制和双向调节作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另由苦参为主组成的苦黄注射液则有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其它如小檗碱、喜树碱、三尖杉碱、长春新碱等均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挥发油类:大蒜油、连翘子油、蔬术油、丁香烯等多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总之,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他们可能相互协调或抑制,其免疫调节功效是多种成分的综合效应。此外,中药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成分可能是它们根据机体功能状态的不同而呈现调节性作用的物质基础。曹勇[4]通过简明阐述了糖尿病的免疫机理。综合目前研究资料,提出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降糖机理,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调节和改善免疫功能的各个环节,提高胰岛素及其与受体的结合密切相关·从而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发挥其降糖作用。同时指出了从免疫角度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降糖机理还刚起步,要进一步研究,任务十分艰巨,但通过研究中医药免疫调节来治疗糖尿病,将为临床治疗开僻一条新途径。
罗泽明,丁维俊,张衡,欧明才[5]提出了正气与免疫现代免疫学理论,他们认为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主要有三大功能即防御、监视、自稳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等侵害,中和毒素,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即免疫防御功能;机体清除体内不断产生的衰老和损伤的细胞维护体内生理平衡,即免疫自稳的功能;机体监督清除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即免疫监视功能。陆海凤[6]提到了中医正气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与中医概念脾、肺、肾关系最密切。中药补益类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类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郭净,王菊勇,刘忠达[7]提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免疫学在基本理论、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对于研究中医药的免疫作用及机理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角度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符合中医学现代研究思路,必将促进中医学的推广和发展。邢小燕[8]通过对古代医学书的简单阐述与分析得出了中药中扶正固本的补益药大都是治疗脾肺、肾功能低下的,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类药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一些药物能抑制过敏递质释放抑制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抑制或消耗抗体产生等,.些药物对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目前中药与免疫的研究已从单纯的临床观察进入动物实验和实验室分析观察阶段,对于单味药及复方在临床免疫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三七皂甙是从中药三七根茎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疲劳、降血糖提高耐缺气能力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作用。将三七皂甙Rg1注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纹状体,发现三七皂甙Rg1可明显减少模型大鼠的N旋转行为,降低纹状体损毁侧TNF-a、IL-1B和IL6的含量,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炎性反应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又如对中药复方重肌灵片的研究表明,它可增强正常小鼠及ConA或LPS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T、B细胞的增殖,促进IL-2的分泌和CD4*T淋巴细胞的凋亡,使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具有免疫增强剂特性。刘宝霞[9]从中医药和免疫的结合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中医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宝贵的医疗经验,而且还草救着丰富的免疫学理论和实践。在医学科学没有诞生以前,“以击攻死”的预防和治疗思想是世界各国人民在与传染病,尤其是天花长期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根据这一思想,我古代人民首创了人工白动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即用人工轻皮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这项发明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现代免疫学的开端,是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为当时人类避免天花感染提供了重要顶防手段,也开辟了免疫学的发展道路。正如在18世纪,种痘法经俄国传人欧洲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种痘)的信中评价道:
“种痘 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中医药不但对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发现其对许多现代医学还缺乏有效疗法的免疫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红班狼疮类风湿、脉管炎、急性风湿热、重症肌无力、病毒性肝炎等,都有一定的疗效。用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医药对增强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对闲明有关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对攻克恶性肿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文的作用,这对闲明有关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对攻克恶性肿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防治和机体免疫在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有很多共同的基础和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为中医防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并提出“整体综合调整人体免疫机制,平衡阴风气血内环境,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增强患者免疫力,抵抗外界致病因子的侵袭,最终达到治愈疾病抑制复发的目的”的主张,这些都将有助于揭示祖国医学理论的实质,进一步加快中医免疫学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黄伟,周建峰.中医药与免疫调节[J].临场内科杂志,2012,29(6):367-369.
[2]李玉春.试论中医药的免疫调节功能[J].内蒙古中医药,2008(08):13-14.
[3]吴小红,刘瓦利.中医药免疫调节的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2005,24(5):311-313.
[4]曹勇.中医药降糖机理与免疫调节[J].中医药学报,1994:9-12.
[5]罗泽明,丁维俊,张衡,等.中医药与免疫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8-70.
[6]陈海凤.浅谈中医药与免疫[J].光明中医,2003(04):6.
[7]郭净,王菊勇,刘忠达.中医药与免疫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09):1982-1984.
[8]邢小燕.小议中医药与免疫[J].光明中医,2011,26(09):1890-1891.
[9]刘宝霞.浅谈中医药与免疫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3447-34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