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初探中初医皮肤保健操结合耳穴压豆在防治瘙痒性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耳穴压豆及中医康复保健操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为基础,选取2017年12与至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提供常规中医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耳穴压豆结合我科塑颜养肤保健操进行康复锻炼,分别于4周和8周随访,按SergoD介绍的方法对瘙痒分级评分并观察患者的瘙痒症状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瘙痒评分下降较常规组明显(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皮肤保健操结合耳穴压豆对防治瘙痒性皮肤病疗效满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方法简单易行有效,可在临床优质护理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医皮肤保健操;耳穴压豆;皮肤瘙痒
本文引用格式:刘倩,代玲.中医皮肤保健操结合耳穴压豆在防治瘙痒性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77+184.
0引言
瘙痒是皮肤病常见的特有症状之一,皮肤瘙痒主要外因与气候、生活环境、饮食、行为习惯、药物等因素有关,局限性的瘙痒与局部摩擦刺激、真菌、细菌及寄生虫感染有关,全身性瘙痒可与糖尿病、慢性肾功能障碍等代谢性疾病有关,瘙痒作为一种难以忍受的症状长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且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长期的瘙痒容易导致患者的焦躁情绪,尤其是夜间瘙痒明显的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倾向。对于皮肤瘙痒虽然目前治疗手段多样,如以抗过敏药口服、局部外用激素及中药内服、外用等,但由于瘙痒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病情反复发作,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古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始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外协侵袭人体,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及里,侵犯五脏六腑加重病情,其治疗就愈加困难,因而,对于瘙痒性皮肤病应当施行辨证施护,早期干预[1]。因此“治未病”的理念可以指导我们对皮肤的瘙痒要予以全方位的思考,近几年来通过耳穴压豆治疗一些反复难愈的皮肤瘙痒症已取得确切疗效.本研究在传统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辨证施护的基础上运用耳穴压豆结合我科自创塑颜养肤操进行锻炼,观察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8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均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8-75岁,平均(54±6.5)岁;观察组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8-75岁,平均(51.2±6.7)岁;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人群;②参照《临床皮肤病学》[2]中有关瘙痒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排除慢性肾功能不全、肝胆疾病、内脏肿瘤、糖尿病、血液病等引起的症状性皮肤瘙痒症,药物性瘙痒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中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指导患者行塑颜养肤保健操练习同时给予耳穴压豆治疗,具体方法:
1.2.1对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合作程度、心理状态等予以评估后指导患者练习塑颜养肤保健操,采用现场示范、播放视频的方式指导患者按步骤练习,塑颜养肤保健操分穴位按摩及经络拍打两个部分,选择头面部风池、太阳、承浆、百会、印堂穴,四肢的内关、曲池、三阴交穴、血海穴和阴陵泉穴、足三里等穴进行按揉,每节操重复2-3组;经络拍打操循经拍打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指导练习者拍打时用空掌或空拳,不可用力过度,以局部微微酸胀感为度,左右交替,每节操重复2组,嘱练习者每天早晚各练习1次,每次10-15分钟,练习后评价练习效果,无不良反应。
1.2.2在练习保健操期间同时行耳穴压豆治疗:取交感、神门、内分泌、风溪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贴压,嘱患者每天按揉4-5次,每次3-5分钟,按揉至酸胀为度,每侧贴压3天,单侧交替,同法按压,连续治疗4周。
1.3疗效评价。采用Sergo瘙痒评分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价,①瘙痒程度评分:不需抓挠为1分.需抓挠但无抓伤为2分。抓挠后瘙痒无缓解为3分,抓挠伤后瘙痒仍持续为4分。搔抓导致严重睡眠障碍为5分。②对分布范围评分:单个部位为1分。多个部位为2分。全身瘙痒为3分。③对睡眠干扰评分:因皮肤瘙痒苏醒为2分,[2]三种评估总评分为3-14分,所得分值越高提示程度越重,患者出院后分别于4周和8周随访并进行瘙痒评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皮肤瘙痒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两组8周治疗后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中医治未病理论范围及其治疗方法研究的扩展和深入,体质学说、健康教育、中医康复保健在皮肤病防治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外有筋、脉、肉、皮,内有五脏六腑,内外相应,阴阳调和。《内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3]。皮肤疾病虽然主要发生在肌表,但其发生与发展过程均和人体的脏腑、气血、津液代谢及阴阳等功能密切相关。在疾病的缓解期,我们提倡通过康复锻炼的方式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复发。中医认为瘙痒多因血虚生风导致,与肝、脾、肾功能不足有关,刺激血海、风池、风溪、三阴交等穴能够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我科中医皮肤保健操通过手法刺激面部或身体相应经络穴位及部位,达到疏通经络、排除毒素、增强皮肤抵抗力等作用。耳穴压豆疗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压豆可以通过刺激各相应区域,反馈性调节相应脏腑及经络,达到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祛风止痒之功效[4]。中医皮肤保健操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具有良好的止痒、抗过敏、镇静作用,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可行性高,宜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宗世琴.以“治未病”思想指导瘙痒性皮肤病的护理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2013:2.
[2]张庆红,罗昌霞,张建鄂,等.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阿法骨化醇冲击治疗肾衰竭持续皮肤瘙痒疗效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02):122-124.
[3]严妍,叶建州,滕超.治未病思想在中医皮肤病防治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07):45-48
[4]孙卓.耳穴压豆治疗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04):439-4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