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照组(n=38)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8)采用疼痛护理联合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综合护理和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具备推广价值。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本文引用格式:刘岩.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274-275.
0引言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关节损伤,临床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便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然而,手术只是为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1],如果术后患者没有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和功能康复训练,同样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受疼痛的困扰,无论是肢体的被动还是主动活动都受到限制,十分不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术后疼痛护理提高了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前提下,患者可以尽快投入到功能康复训练中,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患肢肌肉的力量,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本研究分别对76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术后护理方法,并比较了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参与研究的76例患者均选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并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7-76岁,平均(56.72±2.47)岁;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33°-98°,平均(64.38±2.75)°;膝关节功能(HSS)评分32-68分,平均(51.28±2.63)分;膝内翻畸形4°-44°,平均(25.62±2.17)°;疾病类型:19例类风湿关节炎、1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3例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观察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5.89±2.31)岁;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32°-96°,平均(63.87±2.43)°;膝关节功能(HSS)评分31-66分,平均(51.54±2.48)分;膝内翻畸形3-44°,平均(25.74±2.06)°;疾病类型:21例类风湿关节炎、15例膝关节骨关节炎、2例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综合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病情观察、饮食和生活干预、告知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①疼痛护理:术后通过自控静脉镇痛泵止痛;口服塞来昔布[2],400 mg/次,1次/d,连用7 d。②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术后次日,拔除引流管,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下床进行小幅度的压膝、伸膝和屈膝训练,5 min/次,3-5次/d。术后2-3 d,循序渐进的增加上述训练的强度和幅度[3],并练习直腿抬高;在助行器的帮助下行走30-50 min;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使用下肢助力仪器进行训练。术后4-7 d,练习下蹲,20-30 min/次,4-6次/d,延长50-100米的行走距离,练习上下楼梯,上楼梯时先抬健肢、下楼梯时先行患肢[4]。在电动磁控车的协助下训练膝关节的伸屈功能,从慢到快,循序渐进的提高膝关节的灵活程度。
1.3观察评定标准[5].①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HSS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估内容包含膝关节的稳定性、肌力、屈曲畸形、功能、疼痛等,采用百分制,优:>85分;良:70-84分;一般:60-69分;差:<60分。同时测量患者的ROM。②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每项调查内容均有4个选项,分别是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前三者之和×100%表示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与ROM比较。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ROM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别为97.37%、7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如今,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越来越完善,术后的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备受临床重视,这也是帮助患者重建膝关节活动度,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早期康复训练促进了膝关节的代谢,改善了膝关节的营养状况,促进了血液循环以及静脉的回流,提高机体的修复能力,最终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伴随的疼痛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能力,这也是无法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原因。随访中发现,术后强烈的疼痛让患者倍感焦虑,镇痛成为每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的基本需求。
研究显示[6]:骨科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出现代谢障碍,增加了机体消耗,长期卧床会增加骨骼肌中的氨基酸,进一步加重了患者营养不良症状。因此,临床护理中要重视营养供给。建议术前为患者补液,避免术后因禁食导致的液体缺乏以及胰岛素抵抗,同时积极补充康复训练、术后恢复所需的高营养、高能量物质,让细胞能够接近正常的代谢,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维持基本功能的需求。
综上所述,术后疼痛护理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促进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具备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英,李智,胡丹,等.护理流程图对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7):48-49.
[2]阮兴华.对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重度膝关节炎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研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6):228-229.
[3]胡超芬,姜小芬.冷疗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减少出血和减轻肿胀的观察和护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6):818-819.
[4]赵晓敏.分析护理流程图对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4):197.
[5]黄雪梅,王珊,郭晓霞,等.持续性护理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2):1682-1683.
[6]申屠瑛.局部持续冷敷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154-2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