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5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观察组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所得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干预前所得数值,膝关节功能评分数值高于干预前所得数值,观察组所得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对照组所得数值,膝关节功能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观察组所得总有效率数值为93.10%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75.86%,统计学有意义(
P<0.05)。结论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能减轻疼痛感,提升膝关节功能活动能力,提高疗效,值得应用。
关键词:疼痛控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康复;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张军.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78-79.
0 引言
膝关节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患病后,患者会滋生剧烈疼痛感,还会影响膝关节功能,使得患者行动能力变差,应重点关注[1]。本文为探讨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5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措施不同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例数为29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51-83岁,平均(65.22±1.35)岁,病程3-18年,平均
(9.65±0.57)年。观察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52-84岁,平均(65.23±1.36)岁,病程3-19年,平均(9.68±0.54)年。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方面,统计学无意义(
P>0.05)。纳入标准:本研究患者均需要满足WHO中关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诊断标准[2],本研究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术前不用任何镇痛药物,完成手术后,为患者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完成手术48 h后,为患者将镇痛泵拔除掉,然后为患者连续冰疗72 h,拔除镇痛泵后,为患者用塞来昔布,每隔12 h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00 mg,直至术后一个星期的时间。观察组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实施手术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沟通工作,稳定好患者的情绪,引导患者掌握各项知识,进而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救治;手术前的1 h,为患者应用帕瑞昔布,剂量为40 mg,肌内注射操作,手术中,对患者关节腔及切口应用50 mL的镇痛药物,注射的位置在关节囊后方、皮下组织、内外侧副韧带、髌骨支持带、股四头肌切开线;完成手术后为患者连续冰疗72 h,手术后48 h为患者应用塞来昔布,每隔12 h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00 mg,直至术后一个星期的时间,手术后24 h,为患者实施功能锻炼操作前,对患者实施干扰点镇痛,每天一次,每次的频率控制在80-120 Hz。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数值情况、疗效情况。疗效判定标准[3]:①显效:乏力、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乏力、疼痛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乏力、疼痛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所得数值为显效率所得数值与有效率所得数值之和。
根据视觉模拟量表评估疼痛感,量表分数范围在0-10,分数所得数值越高,疼痛感表现越严重,分数所得数值越低,疼痛感表现越轻。根据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膝关节功能,量表分数范围在0-100,分数所得数值越高,膝关节功能表现越好,分数所得数值越低,膝关节功能表现越差[4]。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SPSS 19.0中,平均值用(±
s)表示,检验用
t、
χ2值,计数用百分比%表示,所得
P<0.05,所得数据拥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数值情况。
干预后,两组所得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干预前所得数值,膝关节功能评分数值高于干预前所得数值,观察组所得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对照组所得数值,膝关节功能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统计学有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情况。
观察组所得总有效率数值为93.10%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75.86%,统计学有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临床上治疗膝关节病症的常用方案,因膝关节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一旦膝关节出现病情,不仅会给予患者生活上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还会在心理上滋生负面情绪,应重点关注[5]。
通过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在为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原有疾病所带来的疼痛感和手术所造成的创伤,这些均会导致患者术后的恢复变得缓慢,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针对这种现象,在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及时、有效的对患者实施疼痛干预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比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多模式镇痛方法,发现,多模式镇痛方法的应用,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加快患者身体康复速度,提升患者膝关节功能,因此,多模式镇痛方法的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在为患者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应用[6]。
综上所述,膝关节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患病后,患者会滋生剧烈疼痛感,还会影响膝关节功能,使得患者行动能力变差,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能减轻疼痛感,提升膝关节功能活动能力,提高疗效,疼痛控制值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艳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8):124-125.
[2] 任小华.临床护理路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132-135.
[3] 梅迎雪,闫树英,乔慧,等.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9):1032-1034.
[4] 方红霞,陆皓,梁晓燕,等.综合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6,31(2):100-101.
[5] 吴爵慧,邓尔倚,冯海燕.全程疼痛照护配合穴位按摩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8,8(6):122-124.
[6] 姜涛.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4):90-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