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双心疾病是对心血管疾病及心理疾病的统称,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而现代医学分科的过分细化,使得双心疾病患者往往得不到明确的诊断与治疗。因此西方的“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1]越来越被大家关注和认同。与此同时,中医以“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在治疗双心疾病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双心疾病;标准;双心解郁方
本文引用格式:石艳云,王世钦.双心解郁方治疗双心疾病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62,66.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心血管疾病及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有人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的躯体化症状[2],但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并不能支持心脏病的相关诊断;有人具有心血管疾病的躯体化症状,且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都支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但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检查结果并不相符;有人具有心血管疾病的躯体化症状,且其严重程度与检查结果都相符等等一系列情况。由此衍生出了双心疾病的概念。当前把具有类似与不良情绪与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归为“双心疾病”的范畴[3]。2004年一项研究表示,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发生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率比不合并者高2.0~2.5倍[4][5]。瑞典也有研究表示焦虑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焦虑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焦虑合并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比分别为2.17和2.51[5-6]。据美国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抑郁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7],焦虑和抑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患病率达13.0%~77.5%[8],在住院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发生率达40%~60%[9]。以上种种研究显示单纯治疗其心血管疾病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且疗效也似乎并不理想,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联合治疗已迫在眉睫。从近几年的临床报道来看,在常规应用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西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但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诸多副作用,如失眠、不安、头晕、口干、便秘、疲劳、躁动等等,同时用药时有效,停药后复发、反跳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故浅谈双心解郁方,为治疗双心疾病提供临床参考。
1双心疾病的识别与诊断标准
有研究报道综合医院对于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只有21%,治疗率为10%,而且30%的双心疾病患者经过5年以上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而在此期间患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做各种检查,这就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双心疾病的识别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对于双心疾病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三问法”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简单的初筛:(1)是否有睡眠不好或是已经明显影响日间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2)是否有心烦不安及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3)是否有明显的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均不能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并且可以通过相关量表以辅助诊断如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等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10-11]。
当然,即使临床大夫可以明确判断出患者具有心理方面的疾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患者并不承认自己患有心理障碍[12]。这时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给患者普及该方面的知识,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中医对双心疾病的认识
2.1病名
“双心疾病”是西医学的病名,中医学没有具体的病名来描述双心疾病,一般散见于心悸、胸痹、不寐、癫狂、郁证、脏躁、颤证、虚劳、百合病等疾病中。古代文献中有很多描绘双心疾病的资料,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医学心悟不得卧》:“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证治汇补癫狂》:“二症之因,或大怒而伤肝火,或大惊而动心火,或痰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失其号令,心反为痰火所役。”《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等等。
2.2病因病机
翻看资料发现,心系疾病发病原因大多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有关。其病机不外乎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心系病证形成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因虚致实者。双心疾病亦不例外,但其中情志因素尤为重要。《类经·疾病类》中有云:“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指出情志因素作用于心,影响心神,进而对机体产生影响[13-14]。
2.3分型论治
在《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中将双心疾病分为肝气郁结证、心血淤阻证、痰火扰心证、心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等证型,分别应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礞石滚痰丸合黄连温胆汤、参附汤合右归丸、养心汤合归脾汤、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左归丸)等加减治疗双心疾病[10]。
2.4双心解郁方在双心疾病中的应用
双心解郁方主要由柴胡20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20g黄芩15g牡蛎10g炙甘草10g栀子15g厚朴15g枳壳15g茯苓15g白术10g芍药15g淡附片15g组成。此方主要由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厚朴汤及真武汤组成,主要治疗伴随焦虑抑郁障碍的慢性心衰。《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82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双心疾病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乏,情绪不佳、易伤心哭泣、易紧张害怕,心慌、胸闷,腹胀、腹痛、纳差、便秘,颈肩部的不适,手脚或身体某部位发麻,易尿频、尿急等等。而上述条文恰恰揭示了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同时并存时的临床症状。双心解郁方为此三方的合方,在治疗双心疾病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2.5验案举偶
患者郑某,男,79岁,2018年9月10日因胸闷胸痛3日来诊。患者有阵发性房颤病史,曾有过心动过缓,现心率65次/分,活动后即感劳累,终日昏昏欲睡,且焦躁不安,头晕,双下肢水肿,口干明显,且夜间较甚,口稍苦,无腹胀,纳食略少,且述夜眠后有脚凉感,大便正常,舌淡胖,苔白,左脉沉缓,右脉沉缓。同时给予SSS量表评估,评分为42分。中医诊断:心衰病--肾阳不足;西医诊断:1.阵发性房颤2.心力衰竭3.双心疾病。处方:柴胡20g桂枝
15g干姜10g天花粉20g黄芩15g牡蛎10g炙甘草10g栀子15g厚朴15g枳壳15g茯苓15g白术10g芍药15g淡附片15g,以水12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每日一付,7日后复诊。二诊(2018年9月17日):经治疗后,患者胸闷痛减轻,口干稍减,无口苦,焦躁稍减,双下肢水肿明显改善,无头晕,纳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胖,苔白,左脉沉缓,右脉缓,处方:继服上方。
三诊(2018年9月24日):患者述诸证大减,仍想巩固疗效,但不喜日日服中药。处方:继服上方9付,改为三二服法(即喝三天停两天)。半月后来诊:兴高采烈,述身心轻松,给予SSS量表评估,评分为30分。
按: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史为心力衰竭,同时又兼有焦躁不安,疲乏,口干口苦,纳差等症状,且予以SSS量表评估,符合双心疾病的范畴,故予以双心解郁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黄芩苦寒,泄热开痞;天花粉与栀子皆可清热泻火除烦,同时天花粉又兼具生津止渴之功;桂枝可平冲降逆,干姜辛、热,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淡附片辛、甘、大热,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厚朴与枳壳皆有行气宽中之效;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也可利水渗湿、健脾;牡蛎平肝潜阳、安神,芍药柔肝止痛,炙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有治疗心理障碍之功,又有治疗心脏病之效。
3小结与展望
虽然双心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识别率依然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医生积极学习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识,并接受相关的培训,从而避免临床上对双心疾病的漏诊。当患者一旦确诊为双心疾病,我们应在常规治疗心血管疾病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抑郁治疗。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米米·嘉妮丽博士指出,现代医学的最大悲哀之一,是将心脏视为一个简单的机械压泵,而忽视了其情感需求,这是现代人心脏日益脆弱的根源。而我们中医自古以来就讲究“整体观念”,重视“形神一体”,因此其在治疗双心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医大夫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应用中医“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治疗双心疾病的征程中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雷舒雁,张京春,刘玥,等.基于双心医学浅析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疾病的现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5:1807-1810.
[2]高源,王饶琼,白雪.“双心疾病”中医辨治思路[J].中医药导报,2016,13:5-7+10.
[3]焦晓民,阮琳.浅谈中医辨证论治双心疾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5,04:721-723.
[4]Lett HS,Blumenthal J,Babyak M,et al.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evidence,mechanisms,and treatment[J].Psychosom Med,2004,66(3):305-315.
[5]张发艳.双心医学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8,31(06):48-50.
[6]孙静,陈春“.双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9):26-29+33.
[7]郭继鸿.心律失常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376-380.
[8]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6-14.
[9]鲁建瑞.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精神心理障碍200例诊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9):131-133.
[10]陈晓虎,朱贤慧,陈建东,等.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14:1659-1662.
[11]余国龙,邓云龙.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8,22:2750-2754.
[12]吴建萍,党晓晶,孙海娇,等.双心疾病的中医药论治思路[J].中医杂志,2016,02:115-117.
[13]牟鑫,颜红.浅谈双心医学中医治疗进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1673-1676.
[14]焦晓民,阮琳.浅谈中医辨证论治双心疾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5,4:721~7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