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分层级护理管理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不同部门的护理人员,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护士分层级护理管理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工作积极性评分、操作与理论知识评分、工作效率评分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分层级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操作与理论知识、工作效率,提高其护理满意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层级护理管理法;护理人员;护理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刘春花.临床护理管理中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367-368.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许多多的新科技被发明并且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外,对于精神世界的丰富也越来越重视[1]。现实社会中,医院是社会构成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治疗疾病的患者来说,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已经成为治疗中的基本需求。对于医院来说,高质量的护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同时对于和谐护患关系,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从长远角度来看,还能对患者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式在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也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改善护患关系中起到积极作用[2]。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分层级管理,可实现护理资源应用最大化,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价值,保证护理工作有效开展。针对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对我院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分组,主要研究分层级管理对于医疗护理体系的具体临床意义,主要有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根据研究要求共入选我院6个科室,其中3个已实施了分层级护理管理,被设为观察组;另外3个未曾实施,被设为对照组,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其中观察组共28人,包括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16名,年龄最小24岁,最大50岁,平均(32.6±5.4)岁,文化程度最高为本科,最低为中专,各有5名,另外还包括18名专科学历人员;对照组共24人,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12名,年龄最小23岁,最大45岁,平均(29.2±4.4)岁,文化程度最高为本科,最低为中专,分别有3名、5名,另外还有16名专科学历。比较两组实验对象的其他方面资料,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无明显差异,此实验可以进行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研究人员记录好对照组的护理质量状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等,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数据。观察组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主要方法如下。
1.2.1分层级管理护理构成
对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资历、职称及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考察测评后进行相应的层级划分,主要分为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一共四个层级,级别最高的是护士长,其次是护理组长,然后是责任护士,级别最低的为辅助护士。每一层级的护理人员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侧重点不同,但所有护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工作以及对所属的上级与下级负责,做到既能严格按规定履行职责,又能对下级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安排,对上级护理工作进行辅助,保证各级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护士培训
护士长主要负责岗位职责及考核指标的制定,定期组织对下级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培训。选择集中培训与经验交流的方式按时对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指导与培训;制定出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应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或惩罚,此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护理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组护理工作的阶段性目标,监督责任护士对自己负责的患者护理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对其治疗效果做出评估;提出护理会诊,按时组织业务查房,负责与主治医师、技术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负责病情危重以及疑难杂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并在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的护理经验[4]。
1.2.3各层级管理
不同科室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根据各个科室的情况,在分层级管理过程中注意设置护理组织,方便体现层次管理的要求[5]。比如基础护士负责患者日常基础护理工作,初级责任护士负责对基础护士的指导,并按照高级责任护士的指示进行工作;高级责任护士则按照护士长的指示下达工作内容,并对初级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负责。护士长需掌握全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参与危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6]。
1.2.4激励机制
在护理中需注意激励护理人员,以提高其积极性,使其形成竞争意识,在不断学习中掌握新技术和方法,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7]。
1.3观察指标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结果的检测,分别调查观察组与对照组主要护理的患者各100名,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满意,其次是基本满意,最后为不满意。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证明护理人员的护理效果越好。工作积极性评分、操作与理论知识评分、工作效率评分(每一项均以满分100分为标准),分数越高越好,得分越高,证明护理人员的各项能力越强。
1.4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处理使用数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分别行t和2检验,当结果P<0.05时,说明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
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护理管理的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详细数据见表1。
2.2工作积极性评分、操作与理论知识评分、工作效率评分比较
采取分层级护理管理的观察组工作积极性评分、操作与理论知识评分、工作效率评分比传统护理管理的对照组高,
P<0.05,差异显著,详细数据见表2。
3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与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在医院管理体系中,护理质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何有效提高护理管理效果、改变护理工作质量,已成为各个医院共同进步目标之一。护理分层级管理法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较,可以在人员同样的情况下将病区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区分,各司其职,既便于管理效率提升,又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分层级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是根据护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等进行分层级管理,强化培训,确保护理内容和能力挂钩,以保障护理质量,明确护理职责,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心理授权和激励机制提高护理人员成就感和幸福感。
本研究中,对照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进行传统管理;观察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采用分层级管理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工作积极性评分、操作与理论知识评分、工作效率评分均比对照组好,P<0.05。
综上所述,分层级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护理操作、业务理论水平、工作效率,提高其患者满意度,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戴丹.临床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的应用探讨[J].饮食保健,2018,4(13):72-74.
[2]朱菊华.临床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法的综合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5(13):23-25.
[3]周惠颖,王雪梅.临床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法的综合应用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2(11):313-314.
[4]韩丽娟.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5(14):216-217.
[5]宋秀芳,高翠霞,陈文香.临床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32(9):781-783.
[6]陈香丽.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5(33):290.
[7]韶玉兰,蒲映辉.分层次管理法在基层医院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8,13(7):66-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