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行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的40例中等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将其与同期入院进行药物保守治疗的40例该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住院时间、伤残发生率及NIHSS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中等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药物保守治疗,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立体定向;脑出血;高血压
本文引用格式:高文进,周赤忠,潘德锐.立体定向血肿腔引流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00.
0引言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现阶段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1]。临床上对于幕上出血量在30 mL以上幕下出血量在10 mL以上的患者,一般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而对于中等血量脑出血的治疗,由于开颅手术的适应症不强,手术耐受力差,而保守治疗的致残率仍较高。治疗方式不明确。本文通过对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和药物保守治疗的对比分析,比较患者的住院时间、死亡率、治疗一个月后NIHSS评分的差异。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2015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CT确诊,可以收集完整的病例和影像学资料。②所有患者幕上出血量位于20-40 mL之间,幕下出血量位于8-15 mL之间。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40岁或小于85岁患者;②复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既往身体状况极差患者。出血量按照多田公式计算,按治疗方式分为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组(简称立体定向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1-75岁,平均61.3岁,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32例,丘脑出血5例,额叶出血1例,小脑出血2例。常规保守药物治疗组,(简称保守组)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3-76岁,平均62.0岁,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35例,丘脑出血4例,小脑出血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①立体定向组均于病情稍稳定(约发病8小时)后行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严格按照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规范化治疗指南进行操作,根据CT立体定位血肿腔位置,大小,形状,选择额角、颞角或者血肿最大层面距离中心位置最近处为穿刺点,计算穿刺角度、深度,麻醉成功后切开头皮,颅骨钻孔后,挑开硬脑膜,12#引流管穿刺入血肿腔,术中抽出血凝块的容积不超过计算总量的3/4,引流管固定后常规复查头部CT,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是否微调引流管深度及是否血肿腔注射尿激酶。一般尿激酶于术后第二日开始血肿腔内注射,并夹管2小时,促进血凝块溶解,排出。后期根据CT复查结果适时拔出血肿腔引流管。②保守组采用常规止血、脱水、防止并发症等保守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予以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致残率和治疗一个月后NISS评分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
2结果
立体定向组的住院时间为(15.7±3.4)天,致残率为37.1%,治疗一个月后NISS评分为(11.3±3.2)分,保守组的住院时间为(18.6±4.5)天,致残率为41.6%,治疗一个月后NISS评分为(13.4±4.3)分,其中立体定向组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致残率及术后一个月NISS评分方面均优于保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等出血量脑内血肿的治疗,目前意见尚未统一。通常来讲,脑内血肿造成的脑组织的撕裂破坏,产生占位效应造成血肿周边缺血,从而形成原发性脑损伤[2]。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血液分解产生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3]。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无法除去对脑内血肿造成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而开颅手术本身会对脑组织产生损害,且需要采取全麻,对于中等量脑出血并未明显改善预后。
3结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致残率和术后一个月NISS评分方面均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效果确切,对脑组织损伤小,手术耐受性好,创伤小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或不能承受全麻的患者[4],与传统药物保守治疗方法相比具有优越性,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致残率,能提高生存质量。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朝着精细化、微创化、个体化方向不断努力,立体定向血肿腔软通道引流术因优点颇多,是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俊波.用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6):1-2.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31.
[3]王介明.脑血管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58.
[4]郑兆聪,赵琳,高血压出血的个体化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6):316-3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