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但是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效药,大多数药物临床疗效有限,并且存在很多不良反应。灸法作为中医经典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无副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探讨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灸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肖丹.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88-89.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Mechanisms Related to Moxibustion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XIAO Da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Yibin Sichuan)
ABSTRACT:Functional dyspepsia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with high incidence and serious harm,but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unclear.Functional dyspepsia has no specific drugs,most drugs have limited clinical efficacy,and there are many adverse reactions.As a classic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oxibustion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has no side effects.It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KEY WORDS:Moxibustion;Functional dyspepsia;Mechanism
0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而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FD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F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其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及精神和社会因素有关[1]。
FD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无特效药,目前主要治疗包括抑制胃酸药、促胃肠动力药、助消化药及抗抑郁药。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疗效都令人不甚满意,容易复发,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故在临床的应用上较受限制[2]。相比之下,传统疗法,包括中药、刺法、灸法等因其确切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广受FD患者的青睐。尤其是灸法,虽然它的刺激量没有针刺法大,在某些病的治疗效果上没有后者好,但相比而言是它一种非侵入性操作,感染风险小,安全环保,几乎无痛,患者的接受度更高,且有研究显示它与针刺法相比在某些疾病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3]。本文以传统疗法中的灸法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灸法治疗FD的机制。
1灸法的作用机制
灸法是传统疗法中的一种,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灸法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温热刺激作用、光辐射刺激作用和其他作用。艾叶在燃烧时会对局部组织产生温热刺激作用,在这种刺激下,施灸局部的表皮及真皮下的温度和血浆渗透压得到了调整,局部血液循环会加快;同时这种刺激还能激活多种酶的活性,使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量增加并长期维持,增强免疫功能。再者,艾叶燃烧时会产生红外线,这种光线具有波长短、能量强的特点,它的红外辐射可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或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颗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肉芽水肿,又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能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进一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艾灸的其他作用主要是其生成物颗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灸热由皮肤渗透进去,可能会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2FD的发病机制
FD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及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FD的主要因素。
2.1胃肠动力障碍对FD的影响及灸法对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
胃肠动力障碍是指胃电节律紊乱、胃排空下降、胃窦动力指数降等系列表现的总称[4],前述这些表现会影响胃肠的消化、蠕动功能,进而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
脑肠轴则是影响胃肠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5]。脑肠轴是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通道,具有连接胃肠道与中枢情感认知的功能,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中枢内分泌系统及中枢免疫系统,其中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及肠神经系统,以及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脑肠轴通过脑肠肽作用于胃肠道内的各种靶细胞起到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6]。有研究显示[7],艾灸可提高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进而通过脑肠轴传导影响胃肠道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杨一玲[8]等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可调节FD患者的异常胃肌电节律,从而改善FD的症状,有效率可高达97%。
韩永丽[9]等研究显示艾灸中脫穴可升高大鼠胃窦组织中的Cajal质细胞C-KIT表达量,能够有效促进胃排空,恢复FD模型大鼠胃动力和消化功能。同时,艾灸产生的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刺激脑-肠肽神经内分泌系统[10]。血清促胃液素(GAS)、血浆胃动素(MTL)等激素可影响胃肠动力。乌云格日乐等[11]运用蒙医灸疗对FD模型大鼠“胃穴”“火降穴”施灸,能促进FD模型大鼠胃排空及升高血清促胃液素(GAS)而达到治疗FD的目的。刘钺等[12]采用温和灸治疗90例脾气虚证F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和GAS、胃动素(MTL)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52例空白对照比较温和灸治疗能使FD脾气虚证的多项症状得到改善,并且能使血中GAS、MTL水平增高。王士源[13]等将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和血浆胃动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和血浆胃动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内脏感觉过敏对FD的影响及灸法对内脏感觉过敏的作用
内脏敏感型增高时,内脏对疼痛、膨胀不适感及其它感觉阈值会降低[14],从而产生早饱、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艾灸可通过抑制左小脑、左颞极、左颞中回、左枕叶中部的活动来降低内脏敏感性,以及抑制前额叶、中央前皮质、颞中回、颞上回、右小脑脚、海马、包括壳核在内的基底节区的活动来抑制内脏感受的传导,提高FD患者对疼痛、饱胀等感觉的阈值[15]。
2.3精神心理因素对FD的影响及灸法对精神心理的作用
精神心理因素是FD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其作用原理有以下几个[16]:
脑-肠轴:异常的精神心理状态(包括抑郁、焦虑、应激等)可通过脑-肠轴,破坏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平衡,使胃肠收缩的频率和传导速度减慢,进而导致胃排空障碍,出现腹胀、腹痛、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具有调整胃肠道感觉及运动的功能,异常的精神心理颗影响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其对胃肠道的调整功能,引起胃排空延迟,同时还会导致胃肠道免疫功能发生紊乱。
胃高敏感:精神心理异常可导致内脏高敏感性,引起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激素:人体内的激素也会影响胃肠功能,当人出现抑郁情绪时,会出现血清褪黑素及胃动素水平显著降低,进而导致胃肠运动减弱。
人的精神心理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指人体自身的生理状态,如血压的高低、心跳的高低、神经的兴奋/抑制状态、激素的分泌情况等等,而外在因素主要指外在的自然社会环境。如前所诉,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和光辐射刺激作用可调整施灸部位的局部状态,影响局部的温度、血浆渗透压、血液循环及酶的活性等,同时还能调整细胞的能量状态、机体的免疫神经功能等。在这些“外在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会得到调整,人自身的精神心理状态也会得到改善,进而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5—羟色胺可影响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刘慧荣等[17]将73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针刺组进行治疗,结果隔药灸组痊愈率为43.2%,针刺组痊愈率为36.1%,检测发现典型患者结肠粘膜5-羟色胺表达异常增高,提示隔药灸可能是通过调节5-羟色胺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3灸法治疗FD的中医机制
除上诉现代医学机制外,中医学认为,FD多由过食生冷,寒邪客胃所致,迁延日久则脾胃虚寒;或因饮食不节、劳逸太过,致饮食停滞;或情志抑郁不舒,肝失条达,肝气犯胃,气滞中州而发病[18]灸法治疗FD患者中以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证型最为多见,灸能温补脾胃之阳气,恢复脾胃升降枢纽,解除中焦气机的阻滞,达到治疗FD的功效。
4讨论
灸法的治疗机制是是多途径多通道的,FD的产生机制也是多方面且不甚明确的,具体是灸法的哪个治疗机制对FD产生了作用目前无明确的研究结论,且由于某些原因,目前没有一种系统临床证据证明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在国内外也有许多有关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但缺乏有效的提炼,所以临床医生在把灸法作为一种备选治疗方法时,亟需有能够支持决策的临床证据[19]。灸法作为一种环保安全、毒副作用小的传统疗法,在功能性疾病特别是FD上有着不错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侯静,杨少军.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1(11):2524-2526.
[2]李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5):379-383
[3]张国山,刘密,邱冉冉,等.艾灸与针刺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796-2798.
[4]Miwa H,Watari J,et al.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pathogenesi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2011,26(s3):53-60.
[5]汪龙德,毛兰芳,杜晓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84-90.
[6]欧阳波.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8,27(01):50-52.
[7]肖靓宜,刘未艾,吴清明,等.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1):60-64.
[8]杨一玲,何晓玲,刘健华,等.艾灸不同穴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指数的即刻影响[J].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17,15(5):360-365.
[9]韩永丽,陈松,康朝霞,等.艾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ajal间质细胞C-KIT表达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06):8-11.
[10]杨华元.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1996,(10):17-18.
[11]乌云格日乐,斯钦图.蒙医灸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血清促胃液素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30(3):195-198.
[12]刘钺,胡卡明,郭耀光,等.温和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气虚证疗效评价[J].四川中医,2011,29(11):115-117.
[13]王士源,徐亚莉,高原,等.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5):538-540.
[14]E.A.MAYER,B.D.NALIBOFF,A.CRAIG.Neuroimaging of the brain-gut axis:from basic understanding to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I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1(6),1925-1942.
[15]李丹,邹逸凡,刘灿,等.温和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足三里的中枢即刻响应特征[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01):50-55.
[16]卢娅,刘露路,王珏,等.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及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8(16):2489-2492.
[17]何亚敏,刘未艾,刘密,等.灸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08):1290-1292.
[18]丁妍怡,邱继文.足三里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机理探究[J/OL].当代医学,2018(22):184-186.
[19]谢秀俊,熊俊,陈日新.基于数据挖掘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证据[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05):1244-1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