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4 09:12: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依据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基层蒙医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3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结果对比3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药物治疗前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5.4±6.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62.7±10.56)mm、短轴缩短率为(35.1±5.4)%;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4.3±6.8)%、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58.9±9.7)mm、短轴缩短率为(28.8±4.1)%,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结论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药物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显著提高,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药物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孙青国.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34-35.

0引言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个: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变、瓣膜置换术后、风湿性心脏病等[1]。近年来,长期接受静脉治疗后、静脉麻醉药成瘾或者药物或者疾病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逐年增多,由于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真菌、细菌或者其他病原菌经血液直接侵犯患者心内膜、心脏瓣膜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属于极具破坏性的心脏病[2]。所以,感染性心脏内膜炎患者病死率高达20%~30%,目前基层医院治疗感染性心脏内膜炎患者的方式是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内膜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预后效果[3]。本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式,具体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基层蒙医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3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8~81岁,平均(45.1±14.7)岁,病程5 d至1年,平均(2.6±1.7)年。本次研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一般资料表现相近而无较大差异,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发热、胸闷、消瘦乏力、下肢水肿、头痛、胸痛;没有发现明显杵状指和Osler结节;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出现常见并发症分为:并发急性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脑梗塞后遗症、急性肺炎、脾大;所有患者均出现病变瓣膜区心脏杂音;术前心功能指标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短轴缩短率(mm)。诊断方法为:血培养呈阳性;超声心动图;观察瓣膜赘生物(尤其在血培养呈阳性的情况下,能够探查赘生物的大小、数目、形态以及所在部位);心血管造影和心导管检查(估价瓣膜功能);血清免疫学检查等。主要采用大剂量青霉素、头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联合进行治疗。辅助使用头孢菌素、链霉素等杀菌剂,能够有效杀灭细菌,治疗瓣膜感染以及减少复发。如果血培养为阳性,可以根据致病菌采用最有效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治愈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根本因素。根据不同的感染源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①在送血培养后,即刻采用静脉滴注青霉素G每日600~1200万U,并联合链霉素进行治疗,肌注每日1.0~2.0 g,治疗3 d后高热不退,需要增加青霉素G剂量至每日2000万U静脉滴注,疗效好可连续治疗6周。采用大剂量青霉素G进行治疗时,应该高度注意患者脑脊液中的浓度,浓度过高容易导致患者发生神经毒性反应,如反射亢进、昏迷、肌阵挛或者惊厥,如果治疗效果欠佳可采用其他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苯唑青霉素、哌拉西林等;②血培养结果显示为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首选青霉素G,部分患者对青霉素敏感性差,应增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妥布霉素(每天3~5 mg/kg),庆大霉素(每天12~24万U)或者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 g)。青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药物联合使用,能够使后者进入细胞的作用增加,对青霉素有过敏症状的患者,可用万古霉素、红霉素或者第一代头孢菌素。③血培养结果显示为肠球菌性心内膜炎,对青霉素G敏感性差(每天200~4000万U),应首选氨苄青霉素(每天6~12 g)或者万古霉素联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使用,连续使用6周为一个疗程。头孢菌素对肠球菌作用差,不能代替青霉素,同时有研究表明,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菌株对万古霉素出现耐药菌株,可选用优立新、环丙氟哌酸或者泰宁等药物进行治疗。④血培养结果显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未出现耐青霉素菌株,仍然首选青霉素G治疗,每天1000~2000万U联合庆大霉素使用。出现耐青霉素菌株时可选用万古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利福平等各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西林等。治疗时应该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必须处理的脓肿和转移病灶,有效避免细菌经转移病灶再次引起心脏病变。表皮葡萄球菌侵袭能力弱,但青霉素G效果一般,应采用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联合使用。

1.3评判标准

根据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结果,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短轴缩短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解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患者药物治疗前后以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短轴缩短率,药物治疗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功能指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
 



3讨论

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逐年上涨,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5.1±14.7)岁,该病发病高峰年龄段为24~56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5:1,与相关研究数据相接近[4]。随着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不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心脏病[5]。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主动脉结构受累最为常见,其次是二尖瓣[6]。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感染性内膜炎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出现较大改变,更加具有非特异性以及复杂性[7]。本研究中,发热是感染性内膜炎患者常见症状,发热时间长,发热类型多样化。临床工作中对于自觉心律不齐、反复发热患者应该高度重视,进行相关检查,排除感染性内膜炎疾病的可能性[8]。

综上所述,药物治疗感染性内膜炎已经被广泛认可,能够有效杀灭细菌治疗瓣膜感染以及减少复发,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本研究显示,采用青霉素治疗感染性内膜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Min Yang,Guo-Qin Wang,Yi-Pu Chen,et al.Infective Endocarditis-induced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Dramatically Improved after Removal of Vegetations and Valve Replacement[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15,128(3):404-406.
[2]Zhang Hui,Shi Zhongkai,Yang Qiwen,et al.Endocarditis caused by Arcanobacterium pyogenes[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16,127(19):3510-3511.
[3]叶飞,张蓉,周世文,等.我院16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药房,2017,28(29):4076-4080.
[4]李晓峰,裴斐,张军,等.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2(4):523-524.
[5]罗丽娟,曹清,周云芳,等.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与治疗对策[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5):558-561.
[6]魏廷举,郭丹风,舒礼良,等.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1(2):280-282.
[7]黄慧君.感染性心内膜炎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20):105-108.
[8]徐家行,朱水波,刘勇,等.机械瓣置换术后晚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26):123-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7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