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用于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乙肝肝硬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病毒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乙肝肝硬化予以恩替卡韦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肝炎病毒转阴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抗病毒药物;乙肝肝硬化
本文引用格式:刘元成.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用于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140-141.
0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科临床治疗常见疾病,该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而疾病的进展则主要与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1]。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会造成影响,疾病进展后还可能出现肝硬化,最终导致患者肝功能失常,因此及早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多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本次研究就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为乙肝肝硬化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共84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7~76岁,平均(49.21±5.05)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6~75岁,平均(49.16±5.11)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经病理活检联合临床症状确诊;患者年龄≥18岁,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预计生存期间超过3个月。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者;②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④存在意识障碍者;⑤病例资料丢失,依从性偏低者。
1.3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后针对性实施降酶、护肝及利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拉米夫定(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25)治疗,每次取量100 mg,进行每天1次口服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治疗,每次取量0.5 mg,进行每天1次口服治疗。
1.4观察项目
观察并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案下病毒学指标水平与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毒学指标分析
两组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并发症分析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乙型肝炎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在长期患病过程中可能出现肝硬化,而肝硬化的发生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危害极为严重,因此明确合理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中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多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而就不同药物疗效的差异仍处于临床研究中[3]。本次研究为探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的差异,共选取近期收治的84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恩替卡韦的应用对患者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转阴率提升效果更佳,且该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上述结论与郭强等[4]研究中所述基本一致,笔者为探讨恩替卡韦具体治疗机制,参考了多位学者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孙静等[5]就曾在研究中指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反应后,可经靶向抑制HBV聚合酶的反转录酶活性进而发挥其显著的抗病毒作用,以往临床研究已证实,目前临床中应用的多种核苷类药物均能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水平与HBeAg转阴率,本次研究结果则提示了相较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临床药用价值更高,且安全性更高,说明该药物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显著改善HBV DNA水平与HBeAg转阴率,用药安全性较高,对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改善效果较好,可考虑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浩,王金成.核苷类药物用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8):32-3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19(1):1-20.
[3]朱春燕.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7):140-141.
[4]郭强,赵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9):34-35.
[5]孙静,李荣辉,姜丽民,等.分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04-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