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必要条件,同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的预后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研究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对开展宫颈癌的早防、早诊、早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HPV感染;宫颈癌;相关性;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卢佳男,卢秀琴,马丹丹.HPV感染与子宫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131-132.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PV Infection and Uterine Lesions
LU Jia-nan,LU Xiu-qin*,MA Dan-da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
ABSTRACT:Cervical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global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wom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t present,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data show that high-risk type HPV infection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lead to cervical cancer,and high risk type HPV persistent infection an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the pro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are close correlation,therefor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for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early detection,early treated early work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HPV infection;Cervical cancer;Screening
0引言
宫颈癌是中国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二”大杀手,其发病率居于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大量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感染是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元凶”。据报道[1],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约1/4。且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性行为思想的开放,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现逐渐年轻化趋势。正确认识HPV、全面开展筛查工作、呼吁疫苗接种、系统治疗宫颈癌成为妇产科医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1HPV致病机制与肿瘤的相关性
HPV(Human Papillomavirus)全称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组嗜上皮组织双链小分子DNA病毒的统称。人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是其宿主,以复制的方式在组织细胞内进行繁殖,无法在体外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中生长。HPV感染通常分为潜伏期、亚临床感染期、临床症状期和HPV感染相关的肿瘤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HPV的致癌作用与HPV DNA的整合有关。HPV感染宿主细胞后以游离状态引发细胞感染,首先潜伏于基底细胞层,其DNA作为独立的外染色体游离于细胞核内,然后病毒核酸整合于宿主细胞内,使宿主细胞发生突变,进而发展为癌[2]。目前已鉴定出130多种HPV型别,大约50种以上型别可以侵犯女性生殖道,命名为生殖道HPV,在临床上,根据不同型别HPV致病力大小或致癌危险性高低不同可将HPV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
(1)低危型HPV:一般来说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能自身消除,但亦可导致皮肤疣类感染、生殖道及肛门周围皮肤等湿疣样良性疾病(如尖锐湿疣和性传播疾病)[3]。(2)高危型HPV:它可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及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其种类达百十多种,临床上最危险的有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型等。
2HPV感染途径
性传播:HPV是一种性传播性疾病,主要是通过性生活传播,大概占70%-80%,这类病人往往有多个性伴侣、过早的性生活等性行为。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到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医源性感染:一些妇科检查或医疗操作时消毒不严格,交叉感染HPV,可造成医源性感染。母婴传播:由婴儿通过孕妇产道的密切接触。
3感染HPV一定会患宫颈癌症吗?
HPV阳性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尤其在年轻育龄女性中更为普遍。发现HPV阳性不一定就代表会得宫颈癌症。一般来说,从HPV感染到宫颈癌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全程大概需要25~30年的时间。即HPV潜伏感染→持续性的高危型HPV感染造成HPV进入宫颈上皮的基底细胞,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病变→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宫颈浸润癌,因此,高危型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必经之路和必要条件,没有HPV感染就不会有子宫颈癌[4]。从HPV感染到发展为子宫颈癌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如果能够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任一阶段及时阻断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同时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那么就可以防止子宫颈癌的发生。
4只有长期、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才可能发展为子宫颈癌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大约80%的女性一生中某个时期都发生过HPV感染,但HPV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大多数HPV感染都是一过性的,大部分人(80%以上)靠机体免疫力可在1-2年内自动清除,只有HPV持续感染宫颈病变才有可能发展为CINⅡ~Ⅲ甚至宫颈癌。单纯的HPV感染未必会发生宫颈癌[5]。女性感染HPV后,由感染HR-HPV发展到子宫颈浸润癌,通常需要8-15年时间,期间要经过漫长的癌前病变过程[6],因此,对于已发现宫颈感染高危型HPV病毒者,无需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完全可以通过定期及时筛查监测来发现和诊治宫颈癌,及时地阻断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达到防止宫颈癌发生的目的。所以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癌。见图1。
5常用的HPV检测方法有哪些?
高危型HPV抗体检测及TCT检查(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都是临床上开展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在高颖等[7]的研究中表明,高危型HPV检测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在宫颈癌的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诊断准确率无较大差异,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二者有效联合起来用于临床筛查宫颈癌。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远离宫颈疾病的目的。
6预防宫颈癌
有效的筛查手段是目前防控宫颈癌的关键,但人群参与率低、覆盖范围有限是影响其筛查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宫颈发生癌变的女性中约一半左右从未参加过宫颈癌筛查[8]。因此,拓展宫颈癌覆盖率,刻不容缓。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了消除宫颈癌的全球行动呼吁,这一号召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速全面防控宫颈癌的步伐。
6.1宫颈癌筛查新篇章-基于HPV检测的自取样筛查模式
预防宫颈癌,策略是关键。应关注一级预防,重视二级预防,积极三级预防。目前国内外已将宫颈癌的普查作为宫颈癌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由于女性生殖道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及HPV筛查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宫颈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目前由于大众筛查意识低、高额的筛查费用及筛查不可及、交通不便就诊困难等诸多原因,导致我国女性宫颈癌筛查覆盖范围率低。因此迫切呼吁新的筛查模式即基于HPV检测的自取样筛查模式,其作为宫颈癌筛查的一种辅助手段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HPV自取样检测的相关报道[9]。
近些年来,针对HPV自取样检测的研究越来越多,HPV自取样检测是一种提高女性(特别是没有进行过HPV筛查的女性)进行HPV检测积极性的宫颈癌筛查新方式[10]。大量研究表明,基于HPV检测的自取样筛查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11]:(1)方便妇女参加筛查:免去交通和医院候诊的不便;(2)筛查者募集组织工作交由当地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增加公信力;(3)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初筛阶段不介入,只在处理筛查阳性时介入;(4)筛查工作更易实施:有利于提高筛查覆盖率;(5)成本低,筛查效率高。
6.2宫颈癌疫苗新进展
宫颈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但伴随HPV疫苗的研制成功及普及,宫颈癌也成为目前唯一病因明确且可以预防的癌症。目前有三种HPV疫苗在中国获批。根据目前多项研究报道,发达国家的宫颈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以澳大利亚为例,作为首个研发HPV疫苗的国家,自2006年疫苗上市以来便实施了国家免疫接种计划,并有40年后将消灭子宫颈癌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宫颈癌的有效预防和早诊早治,其中宫颈癌的一级预防(HPV疫苗接种)功不可没。
7总结与展望
在明确了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后,宫颈癌即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疾病。其关键在于对患者及早进行筛查,及时进行干预,积极对症处理,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12]。近年来,宫颈癌筛查方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的新兴模式-基于HPV检测的自取样筛查模式已被世界所接受,并且有望成为解决宫颈癌筛查瓶颈的有效途径。当然,目前有关HPV疫苗的研究也令人鼓舞。由二价发展到四价,直至目前的九价,级别由低到高,针对型别也由少到多,使更多年龄段人群受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加便捷高效的筛查方式,还可以研制出更多预防性和治疗性的疫苗,最大限度地减少HPV对人体的侵袭。
参考文献
[1]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2]孙海艳,袁亚敏,魏绍斌.HPV感染与宫颈癌的预防[J].江西中医药,2006,12-13.
[3]欧红玲,马盈盈,李晓宁,等.某部队女性HP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27-29.
[4]曹泽毅.子宫颈癌2018观点[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5]方莉,韩瑜,许媛,等.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36-39.
[6]徐亚萍,沈丽.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杂志,2014,12(C):32.
[7]高颖.高危型HPV检测及TCT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45-46.
[8]Committee on Practice Bulletins-gynecology.ACOG Practice Bulletin Number 131: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J].Obstet Gynecol,2012,120(5):1222-1238.
[9]Boryseiwicz L,Walraven G,Soutter WP,et al.Comparison of non-invasive sampling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HPV in rural African women[J].Sex Transm Infect,1969,81(3):239.
[10]Nelson EJ,Maynard BR,Loux T,et al.The acceptability of selfsampled screening for HPV D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ex Transm Infect,2017,93(1):56-61.
[11]崔韶海,李洋洋,王珍,等.女性下段生殖道自取样用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36-239.
[12]张琴,路宗林.液基细胞学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检测对宫颈癌筛查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14-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