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里“五运六气”理论对于推算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各种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对于防治亚健康状态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可通过该理论指导治未病、养生的各方面实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大和”状态。
关键词:五运六气;养生;运动;饮食;作息
本文引用格式:杨小蝶,强尧.“五运六气”对治未病养生方案制定的临床指导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74-275.
0引言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包括有岁运、主运、客运等,根据几千年经验及具体算法推算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六气,是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可进一步综合分析气候的复杂变化,判断其对生物的影响。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人体发病不外乎内因外因,外因包括“风寒暑湿邪”,内因包括情志的太过。简单说,是各项因素偏盛或者不足导致人体内环境失衡,各因素达到稳定即可保证人体衡动、稳定。
而“五运六气”学说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运和气的偏胜与偏衰会导致气血不平衡,因此如果调整到运气状况平定,则“阴平阳秘”。气向通和,身心保持健康。下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五运六气”在“治未病养生”方案制定中的价值。
1“五运六气”对人体变化的重要作用
1.1“五运六气”是致人发病的重要因素
人体阴阳平衡时则平和质,但破坏平衡则发病。《素问·五运行大论》关于五运六气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万物生化的关系即有论证。《气交变大论》提出:天地交互作用,上下运转有太过、不及,故产生气候异常变化;万物因气候异常变化导致灾变,影响人体则发生疾病。而《五常政大论》介绍的五运之“平气”“太过”“不及”的变化情况及其在气候、物候和人体疾病的表现。故气候、物候皆能致病。
1.2“五运六气”可防治亚健康
有文献总结过60年中六气的变化规律、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五运六气学说源于天象,除用于分析认识年度性流行疾病和规律性灾害,还重视运气学说在临床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中的指导作用,效验良好。随现代生物学和医疗气象学出现,运气学说的研究受到重观,对人体疾病诊疗、遗传优生和养生保健等方面,有指导性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防治亚健康,对“治未病”的概念阐述清楚。明确提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五运六气可推测每年气候和疾病流行的情况,因而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判断异常气候因素与先天禀赋等因素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是一个有效途径。
中医学偏向于经验科学,“五运六气”基于物候学、气象学、天文学的研究,随着三项基础科学的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揭示“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微妙作用规律,说服力和权威性显著提升。由于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而“五运六气”能够推论各种因素的发生于发展。运用五运六气主时规律准确把握病机,在治疗上充分考虑岁气特点,并不断提高其对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如春季着重避风邪等。
2“五运六气”对“治未病养生”的临床指导意义
2.1治未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养生理论的构建体现在“贵生思想”的形成。人的本性是珍惜和重视生命,《内经》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贵生思想的产生促使人积极养生并建立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
治未病养生理论来源于《内经》,理论体系构建早,医学和思想方面的准备充分。古人通过实践经验认识到人体的生理结构、人体生理变化规律。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总结男子、女子分别以8年、7年为单位,生长壮老的生命规律量化总结,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
2.2治未病养生的宗旨
《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说明防治疾病须根据当年的“岁气”特点,协调人体状态,保证人体的“大和”。而其他条件是在气候、物候不能达到预期的平衡时,通过各种外力、内养适应当年环境。各年运气变化不同,有效保证“五运六气”的推算,有序提前做准备,预防疾病产生,达到养生效果。
2.3治未病养生的方案制定
2.3.1顺时养生理论的建立
《内经》承各家养生理论,融中医特色和经验,发扬形成“顺时养生”的理论体系。《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就有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四时对于人的重要性,养生讲求“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势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且详细论述了顺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求养生。当代社会很难做到“日落而息”,也很难“迎日而起”,且气候相对于当时也变化较大,极端气候或无法解释的天象产生时,运用“五运六气”,推演出具体气候、物候,可指定当年度、当季度,或一段时间的作息是养生的一个方面。将“五运六气”结合到各类病人的体质、工作性质、饮食偏好等制定相应的作息时间。可以制定大致的分类标准,再因人制宜诊疗时进行修改。各单位冬令时、夏令时更替是该理论的一种实践。
2.3.2情志养生理论的建立
人体致病主要除外因,情志是养生理论中重要一环。《内经》继承前代各家的学术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调和情志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由“精气”和“形体”构成,“和则精气生”是养生理论中主要宗旨。《素问·举痛论篇》中论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情志不畅导致气机不畅,致身体失衡。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又提到:“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即顺应“五运六气”给人带来的各种感受。
而病人舌脉象,亦可判断病人情志上部分问题,给予简单分析,从该患者所处的环境推论产生因素,杜绝或避免,并通过引导患者合理应对七情六欲,达到情志的平衡,进一步保证身体平和。
2.3.3饮食养生理论体系的建立
饮食养生属中医体系。正确饮食的养生效果及饮食不节的危害在《内经》中有详尽说明。如:《素问·痹论篇》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提出不正确的饮食,即“五运六气”里不符合人体平衡的部分,伤害身体。
且《内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这样的“谨和五味”的思路是一种正向的要求,饮食中五味充养五脏与“五运”可有连接。五味不均衡、五味太重反而会伤五脏。如饥饱失常及五味偏嗜等,也是“五运六气”运用里的重要环节—平衡。
2.3.4房事养生理论的建立
房事自古在中国较为隐私,但亦须讨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节欲,即“节阴阳而调刚柔”这样才可“长生久视”。适应“五运六气”,根据病人所属体质给出相应的房事频率、程度建议,甚至包括时间,如女性经前、经后哪些时段,男性怎样的状态。甚至可以定期对于同房后男女体液的分泌等确认两者的身体状况,给出进一步养生方案。
2.3.5运动养生理论的建立
行动平和是中医理论中不可获或缺的部分。中医运动养生中医养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不过度重复劳作,正确方式认真锻炼。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素问·宣明五色篇》云:“久视伤虹,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凡事不宜太过,正是“五运六气”求平和的精髓所在。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要求病人在各自体质、环境基础下,减少过度的劳作,改为合适的运动。
另一方面,《内经》中提出“和于术数”。主张动以养形,导引,吐纳等等。包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散步等方法来锻炼身体。除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运动模式外,近年运用该理论,瑜伽和太极结合,出现新兴运动如“太极瑜伽、理疗瑜伽、节气瑜伽”等。
3在“五运六气”指导下的其他养生产业链
3.1医疗方面辅助治疗
中医主流的针灸、中药等疗法外,根据“五运六气”可针对性进行其他辅助疗法。近年实施较好,但更有待提高。如治疗上穴位敷贴、熨烫疗法、药浴、熏蒸等,除按照病人体质、舌脉等进行选方配药,还可以根据当年气候、物候等进行微调。
3.2生活中养生方法
生活中人们养生观念增强,“养生”关联下带动形式多样的养身馆及各类附属产品。效果不一,良莠不齐。真正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并结合节气、节日及所属环境、特色等指定的养生方案将会有更多受众,得到更好疗效。如医院中的“三伏贴”,在既定的日期进行贴敷、逐年流行起来的根据当年物候、气候,结合古方进行配置的端午香包。“麦麸”、“薰衣草”根据人们体质、物候而增减的药方类枕头。销量佳,使用率高,且受到大众欢迎。目前药疗、茶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多数都是大批量、非特异化的使用。“五运六气”可以有效提升生活中保健品、保健药等对患者的特异化养生功能,体现中医“同病异治”的个体化治疗方式。
4结语
“五运六气”和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合理运用可促进人体生命健康的活动。不断研究“五运六气”对气候、物候及人体的影响,结合当前社会及社会人的习惯、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中医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养生”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苏颖.中医运气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
[2]曹继刚.从《内经》看“亚健康”的产生和防治[J].中医杂志,2007,48(10):953.
[3]幽合禄,田蔚著.中医运气学解秘—跃易宝典[M].山西利学技术出版社,2002:405-406.
[4]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出台[J].中医药文化,2017,(01):28.
[5]栗征.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增进健康福祉[N].中国中医药报,2017,13(002).
[6]马继兴.马王堆古匡书考释[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吴俊琦,吴俊涛.中医养生和运动养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
[8]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0.
[9]王慧峰,严世芸.藏象体系之气化研究思路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1048-1049.
[10]孟庆云.论气化学说[J].中医杂志,2007,48(5):389-391.
[11]顾植山.上古文化漫议[J].中医药文化,2017,12(6):46-49.
[12]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8-11.
[13]李猛,马战平,刘华为,等.刘华为教授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陕西中医,2014,35(7):889.
[14]汪机.运气易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15]李游,尹婷.五运六气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11).
[16]杨威,于峥,刘寨华.《素问》五运六气时绪观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4).
[17]邹勇.《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易学背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6):55-58.
[18]黄玉燕,汤尔群.《内经》运气学说中的象数思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445-448.
[19]张立平.从“象”思维浅析《黄帝内经》“因时制宜”理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7):443-446.
[20]孙辉,潘琳琳,高明周.阴阳养生以应四时[J].中医药导报,2018,24(6):33-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