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与心脏神经官能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胸痹、郁证合病范畴,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搜集近几年关于胸痹郁病合病的相关文献,就中医治疗胸痹郁证合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胸痹;郁证;中医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韩尚晓,徐慧.中医药治疗胸痹郁证合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90-9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因为人们对冠心病的认识不足、冠心病的症状反复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导致了人们对冠心病的恐惧,进而发展为抑郁、焦虑;又或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引发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等类似于冠心病的症状,被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其多发于青壮年,以女性发病为多见,更年期妇女为高发人群。而不论冠心病合并抑郁,还是心脏神经官能症,都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郁证合病的范畴。
1西医对胸痹郁证合病的认识
胸痹郁证合病相当于西医中的冠心病合并抑郁与心脏神经官能症,都有胸闷、胸痛、心慌的心脏症状与焦虑、抑郁的精神症状。冠心病患者因其症状反复,病程日久,生活质量下降,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研究表明[1],冠心病患者伴发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总的发病率为31.89%,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焦虑发生率[2],抑郁也是冠心病发生后危险性评估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3],且症状有轻有重,易反复发作,也是困扰患者的一大疾病。
2中医对胸痹郁证合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中心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明。《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即心具有推动血液流动全身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主宰人的情志活动。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两个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心主神明影响心主血脉的正常活动。胸痹所起是心主血脉功能受损,不能推动气血,血淤留心脉,不通而痛,则发为胸痹。心主血脉功能受损,心主神明随之失调,则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志病的症状,又或是因其情志失调,影响心神,发为郁病,进而影响心主血脉导致胸痹,二者相互影响,故胸痹与郁证常相兼为病,又据其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功能受损之轻重分为胸痹伴郁证与郁证伴胸痹。胸痹伴郁证多指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症,郁证伴胸痹则相当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胸痹伴郁证与郁证伴胸痹的区别在于:后者疼痛程度或轻或重,但无心痛如绞、濒死感,且无放射痛,后者持续时间长,多为持续性疼痛,发作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平素常有郁证的特征性表现[4]。
3治疗
3.1胸痹伴郁证的治疗
3.1.1中药治疗
内经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王超[5]等根据“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的“双心”理论,指出当用祛瘀法治疗“血脉之心”,用调神法治疗“神明之心”,“双心”同病当祛瘀调神并用。杨璇妹[6]等根据“双心”同病的特点,指出治疗上应“双心”同治,在补其本虚,缓其标实的同时,注重心神失调的病机变化,临床上活用活血解郁安神、益气活血安神、化痰安神、交通心肾等治法。朱天翔[7]等从气血论治冠心病伴焦虑症,认为在在冠心病伴焦虑症形成的病理过程中,气血失调是其主要原因,故治疗当以益气活血为主,配合理气解郁,疏肝气,行滞气,畅情志,气郁易化火,血瘀易生痰湿,还当注意运用清热、化痰之法治疗兼证。张冰睿[8]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失常,皆会影响心的功能,进而发展为胸痹,且七情过度又能作为一个病理因素影响胸痹的预后,指出七情所致的胸痹当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四逆散为基础方治疗,随证加减,可获良效。王芳[9]等将80例冠心病并发抑郁患者随机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冠心病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予以疏肝解郁汤(柴胡、当归、苍术、白芍、香附、川芎、木香、甘草)口服,治疗后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总体高于对照组。马彩艳[10]等将44例冠心病伴焦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解郁活血方(柴胡12g,丹参30g,白芍20g,川芎12g,炒枣仁30g,枳壳12g,郁金12g,元胡15g,栀子10g,玫瑰花10g)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缓解心绞痛的有效率上高于对照组,且能显著改善焦虑症状。
3.1.2针灸治疗
许丞莹[11]等认为冠心病伴焦虑的的病机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加以痰浊血瘀之标实阻于心脉,心神不畅,使之情志活动异常,指出治疗上应注意心神以气血为基础,注重脾胃功能的正常,气血充足,心脉通畅则心神得安。以“虚则补之,实者泻之”为治则,以补益气血,温阳通络为基本治法,选取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督脉为主经,佐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任脉为辅,取穴内关、神门止心痛、安心神,百会、大椎、至阳通行阳气,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补益气血,鸠尾调胸中之气,诸穴相伍,发挥形神并治之效。刘立娜[12]等通过对比观察10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发现在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基础上,艾灸神道八阵穴(神道穴到左右神堂穴为半径作圆周,以八等分分圆周而形成的8个特殊部位进行悬灸)配合聆听五行角调在缓解患者冠心病症状以及舒缓情绪方面,疗效明显高于使用黛力新治疗。
3.1.3中医护理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医护理上体现为患者在日常生活要顺应自然规律,戒烟戒酒,不妄作劳,心情平和,在胸痹发作时,采取合适的中医特色医疗技术(如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按压、耳穴贴豆等)缓解疼痛,缓解期辅助病人做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注重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饮食护理,对不同证型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13]。中医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胸痹伴郁证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孙晓琳[14]选取冠心病患者9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疗法,试验组实施2个月的辩证施护,结果试验组在症候疗效、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焦虑或抑郁症状改善方面都优于对照组。郭倩[15]也通过临床观察60例中医护理的胸痹心痛患者发现,在胸痹心痛患者中施以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3.2郁证伴胸痹的治疗
3.2.1中药治疗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群,张理云[16]指出这与中青年人面对的职场压力较大时密切相关的,在治疗上当以理气活血通阳为治法,方剂上使用半夏厚朴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入通阳之品。王晓霞[17]等从肝论治本病,指出肝与心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的功能能够疏泄不良情志,与心主神明共同调畅情志,且肝藏血,使心有所主,藏血的功能也为其调畅情志提供了物质基础,临床上将其分为肝郁血虚,心失所养型、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型、肝瘀血滞,心脉痹阻型论治。李晓乐[18]等通过将60例胆郁痰扰证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黛力新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予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杨朝章[19]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一定的心理疏导与复方地西泮等西医对症治疗)予以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7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73.7%)。张进[20]治疗8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7.5%,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3.2.2针灸治疗
王梅[21]等通任顺气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取用任脉之膻中、巨阙、中庭、玉堂、紫宫、璇玑以行气滞、调五脏,心包经络穴和脾经络穴之内关、公孙宁神定悸,再以太冲、合谷开“四关”行调肝理气,诸穴相配,共起调畅气机之功,使得气血平和,心神安宁。王宇铎[22]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氟西汀进行治,观察组在氟西汀用药基础上采用针灸进行治疗,针灸取穴选择百会、神庭、内关、足三里、太冲、三阴交等穴,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10.68±2.03)分、HAMA评分(10.56±3.12)分,心悸、气短乏力、头昏头痛等症状的改善起效时间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立娜[23]等将65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分为针刺组30例与药物组35例,针刺组百会及神庭采用头皮针法,内关、足三里、太冲和三阴交穴常规针刺,药物组使用黛力新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结果发现针刺治疗虽与药物治疗疗效相当,但针刺治疗有着起效快,无副作用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4小结
近几年胸痹郁证合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医疗专家都强调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各大医院也都开展了“双心门诊”。目前西医方面治疗多是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加以精神药物与心理疏导,但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抵触情绪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而中医的“形神合一”的理论与“双心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并且中医在治疗上方式多样,中药有着高效、价廉的优势,针灸治疗效果好、无副作用,还有穴位贴敷、穴位按压、耳穴贴豆等简单易行的治疗,受到广大患者群众的认可,有效的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
[1]李伟,蒲琳倩,臧冬梅,等.冠心病患者伴发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情况调查与分析[J].大医生,2018,3(05):10-11.
[2]杨锦龙,刘欢,罗远林,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0):1-2+5.
[3]王振涛.心血管病临证思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29-135.
[4]蒋健.郁证发微(十四)——郁证胸痹论[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09):6-10.
[5]王超,王昀,赵海滨.从中医“双心学说”探析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论治思路[J].环球中医药,2016,9(12):1476-1478.
[6]杨璇妹,陈晓虎,史海波.运用“双心同治”理论治疗冠心病[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1):97-100.
[7]朱天翔,方祝元.从气血论冠心病伴焦虑症的中医病机及“双心”治疗[J].江苏中医药,2018,50(06):6-8.
[8]张冰睿,薛一涛.从情志论治谈冠心病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8,38(02):133-136.
[9]王芳,张秀琢.疏肝解郁汤治疗冠心病并发抑郁[J].吉林中医药,2018,38(05):537-540.
[10]马彩艳,吕珩,李小玲,等.解郁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伴焦虑症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效果[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04):997-999.
[11]许丞莹,李瑞.从“调心神”论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针灸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3):1923-1925.
[12]刘立娜,石志敏.艾灸神道八阵穴联合角调五音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0):1148-1151.
[13]林飞雪.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在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14]孙晓琳.辨证施护对冠心病焦虑抑郁状态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1):142-144.
[15]郭倩.中医情志护理对胸痹心痛患者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6):219.
[16]张冠卿,孔维靖,张理云.辨治“职场压力型”胸痹的经验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17,46(01):7-8.
[17]王晓霞,刘发云,徐文刚.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1):37-39.
[18]李晓乐,孙玉新,吕瑞民.黛力新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胆郁痰扰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07):29-31.
[19]杨朝章.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8):111-113.
[20]张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80例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6):47-48.
[21]王梅,贺军.通任顺气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7,6(04):163-165.
[22]王宇铎.针灸配合氟西汀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5):113+115.
[23]陈立娜,高维滨.针灸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03):18-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