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0 10:56: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脂肪肝患病率并调查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8年8月入院进行筛查的3500例体检脂肪肝研究对象进行此次研究,调查脂肪肝的患病率,同时总结脂肪肝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本文1000例入院接受脂肪肝检验的研究对象当中,检验出脂肪肝患者241例,脂肪肝的患病率为24.10%;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检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是脂肪肝发病的单因素,进一步进行logstic regression多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患者的体重指数过高、血压升高、总胆固醇紊乱、甘油三脂水平紊乱等是脂肪肝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肝在临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导致脂肪肝发病的因素较多,所以临床应重视对患者的相关干预和引导,尽量减少患者的肥胖状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苏比努尔·阿力甫.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115.

0引言

脂肪肝在临床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肝脏病症,这种病情在最近这些年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主要是因为这些年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导致,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必要的变化,在饮食上富含脂肪类的饮食大大提高,再加之预防保健相对滞后使得脂肪肝的发病率大大提升[1]。为有效的预防脂肪肝的发生,提高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研究脂肪肝的患病率并总结相关危险因素尤为重要,可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本文基于此进行调查,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8年8月来院进行脂肪肝筛查的1000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24例,女性476例,年龄为23-78岁,平均(42.5±13.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符合伦理委员会的标准。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8年8月入院进行筛查的1000例体检脂肪肝研究对象进行此次研究,调查脂肪肝的患病率,同时总结脂肪肝的发病危险因素。

1.2.2检验方法:对于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计算体重指数,了解所有研究对象的腰围臀围和腰围比,并且在清晨对于上臂肱动脉进行抽血。对于所有研究对象,抽取清晨空腹8小时以上的静脉血,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生化指标检验。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肝脏超声检验。

1.3观察指标。评价脂肪肝的患病率,调查脂肪肝发病的单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调查,调查选择统计学软件为IBM SPSS 25.0,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采用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所有数据采用Logstic Regression多因素回归分析,调查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

2结果

本文3500例入院接受脂肪肝检验的研究对象当中,检验出脂肪肝患者846例,脂肪肝的患病率为24.17%;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检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是脂肪肝发病的单因素,进一步进行Logstic Regression多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患者的体重指数过高、血压升高、总胆固醇紊乱、甘油三脂水平紊乱等是脂肪肝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请详见表1所示。


\

 
3讨论

肝脏对人体而言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因为进出肝细胞的脂肪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所以正常情况之下包浆之内见不到脂肪,如果包浆当中脂肪的含量过高那么在低倍显微镜之下会看到脂肪变的肝细胞,如不超过30%,则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超过30%则为脂肪肝。我国脂肪肝最近这些年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病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临床应重视对脂肪肝的筛查,提高对脂肪肝的检验水平[2]。通过对本文的调查能够得出:患者的体重指数过高、血压升高、总胆固醇紊乱、甘油三脂水平紊乱等是脂肪肝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需要提高对人群的相关宣教,针对于相关指标督促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重视低脂饮食,避免出现相关的状况,如果存在有体重超标、血压升高状况、总胆固醇紊乱和甘油三脂紊乱则一定引起重视,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脂肪肝[3]。

综上所述,脂肪肝在临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导致脂肪肝发病的因素较多,所以临床应重视对患者的相关干预和引导,尽量减少患者的肥胖状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管湘平,高燕华,不同程度脂肪肝的肝静脉血流频谱变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3):228-229.
[2]丁家明,李惠君,刘群辉.肝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4):308-310.
[3]王燕.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肝脏,2012,17(12):867-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