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健康教育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方法于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中,选取124例家属参与调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62例患者家属行常规指导,观察组62例患者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家属的急救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紧急求救方法、心肺复苏知识、药物自救知识)、实践能力(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两个方面。结果观察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的急救能力。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源性猝死;急救能力;药物自救
本文引用格式:梁智敏,谢志翔,郭壮波,等.探究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360-361.
0引言
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是指由心脏因素引起的突然死亡,其标准为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患者意识丧失、器官组织功能衰竭无法救治,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因心源性猝死带有发病突然的特点,很多患者无法自查自救,要求家属掌握有效的急救知识,我院就健康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中,选取124例家属参与调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62例家属,男32例,女30例,年龄27-52岁,平均(35.3±7.9)岁。本科以上学历者21人,大专学历者19人,其他学历者22人。观察组62例家属,男31例,女31例,年龄25-51岁,平均(35.4±7.7)岁。本科以上学历者22人,大专学历者19人,其他学历者21人。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研究定性:前瞻性,所有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对照组行常规指导,观察组行健康教育。拟定远程指导、集中培育、碎片化知识传递三项措施:
(1)远程指导。因患者一般无需长期住院,对家属进行远程指导。护理人员借助电话、微信等工作与家属保持联系,提供冠心病的护理与急救、心肌梗死的预防等知识。部分知识较为复杂且内容较多,将其加工为数字化资源,以远程通信的方式发送给患者家属。建议患者家属就不能理解的部分进行梳理,向护理人员寻求帮助,远程沟通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或者多见问题,在集中培育中给予处理。
(2)集中培育。每个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患者家属以及患者均可自愿参加。由具有丰富急救知识的人员进行知识传递,包括心肺复苏知识、药物自救知识以及人工呼吸等。如冠心病患者应保证其避免操劳、心态平和,为患者准备硝酸甘油,患者发病时,应辅助患者保持舒适坐位或者卧位,降低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等待急救人员到来。集中培育也通过提供道具设施的方式提升家属实践能力。
(3)碎片化知识传递。要求于日常交流、药物提供等活动中,以非结构化的方式向患者家属提供理论知识。如家属在远程交流过程中,告知护理人员患者出现头晕症状,且近期食用了含盐量高的食品。护理人员可告知家属关于高血压引发心脏疾病的知识以及常见降压食物等,使患者家属掌握丰富的知识理论,能够在应对突发情况的同时,对风险进行规避。调查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家属的急救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紧急求救方法、心肺复苏知识、药物自救知识)、实践能力(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两个方面,共六个指标,每个指标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象急救能力越理想。
2结果
2.1两组理论知识水平。观察组家属的理论知识水平更理想,见表1。
2.2两组实践能力水平。观察组家属的实践能力水平更理想,见表2。
3讨论
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也被称为心脏性猝死,一般因心脏功能的异常引发,包括冠心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等。因心源性猝死往往发作突然,难以预防,这对患者家属的急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有学者在分析中指出,目前我国心脏、心血管疾病现患超过900万人,每年新增超过60万例,这意味着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数目也随之不断增加[1]。常规的健康指导,难以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教育则有助于应对上述问题。此前学者研究发现,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家属形成良好的认知层次,对于其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相关学者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发现,接受健康教育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的理论知识水平,较接受常规指导的患者提升10%-20%,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与此类似[2]。
在较早进行心源性猝死研究和预防的欧洲国家,有学者针对法国北部、德国西北部等地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过研究,结果上看,单一给予常规护理,只能改善患者体征指标,大部分患者对猝死的预防意识并不理想,也有部分患者单纯存在担忧、恐惧心理,反而增加了胃肠疾病发病率以及血压波动的可能。而在改行健康教育后,这一问题明显得到改善。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此类似,积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发现很多负性情绪与对疾病认知的不清晰存在关联,患者和家属均受到影响。如患者血压偏高,家属认为患者不宜食用肉类,实际上是对疾病认知的一个误区,高质量的牛肉、鱼类以及鸡胸肉并不会增加患者血管负担,完全不摄入相关肉类,反而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力,加剧了病情。健康教育过后,患者家属的认知得以改善,其护理能力和急救能力,实际上是以知识的持续积累为基础的,家属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其能力的提升也越快、越全面。如告知家属冠心病的预防技巧,要求其为患者准备硝酸甘油、发病时要求患者避免活动等,部分家属可能难以理解硝酸甘油以及静卧的作用,患者发病时,家属也无法第一时间形成理想的抢救意识,从而延误病情。
在健康教育中,告知其硝酸甘油可治疗、预防心绞痛,亦可作为血管扩张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形成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认知,会自行遵从医嘱,掌握硝酸甘油的用法、价值[3]。
我院将健康教育具体分为三个模块,即远程指导、集中培育、碎片化知识传递。集中培育使患者家属形成了急救知识的基本认知和学习框架,这是后续患者家属能力持续提升的基础,一切知识的填充都可以在该思维方向和框架下逐步实现。远程指导和碎片化知识传递,则使这种认知逐步丰富、完善,持续、缓慢培育患者家属掌握理想的急救能力。远程指导还具有知识传递灵活的特点,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便于患者家属进行学习。碎片化传递有助于患者家属在多种环境下吸收知识,提升急救能力的认识和实操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都要重视结合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需要,如冠心病患者,在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强调患者发病前兆分析,尽早进行干预,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冠心病发作时的急救知识,从而使针对家属的教育成果立体化、理论层次深入化、实践能力多元化。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的急救能力,使其掌握理论知识和护理技巧。
参考文献
[1]罗才祥.护理干预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4):205+207.
[2]徐美芳,顾洁.健康教育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04):370-373.
[3]徐美芳,顾洁.健康教育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7(4):125-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