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5 10:48: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自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我方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87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为灌注良好组,有33例患者为非灌注良好组。54例灌注良好组患者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明显优于对33例非灌注良好组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二级颅内侧支循环建立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恢复呈正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级颅内侧支循环建立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恢复呈正相关,值得临床推广与关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神经功能;颅内外动脉狭窄

本文引用格式:王明芳,纪晓军.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58+61.

0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渐严重使得急性脑梗死发生率越来越高,其致残率较高,患者家属承受了沉重负担,如何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是目前重点关注的课题[1]。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CT血管造影的研发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判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准确率高的诊断效果也得到了临床证实。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康复与大脑血液循环、神经修复等密切相关,其中侧支循环是否建立是判断患者脑功能损害的相关指标,对预测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2-3]。为此,本文通过对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CT血管造影判断患者有无侧支循环建立,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关系,旨在为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我方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87例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发病一周内。②均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塞者。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0分之间。④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认知功能不全者。③碘造影剂过敏者。④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者。⑤患有心肺疾病者。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最小41.8岁,年龄最大的72.4岁,平均年龄(55.85±9.46)岁,其中男48例,女39例。

1.2研究方法。针对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CT血管造影判断患者有无形成侧支循环,并利用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将患者区分为灌注良好组、非灌注良好组。同时持续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预后。

1.3观察指标。①3月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87例患者预后。②3月后采用MRS评分评价87例患者预后。

1.4统计学处理。本课题87例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Mean±SD”表示。两组独立,正态,方差齐资料如MR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侧支循环建立率。87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为灌注良好组,有33例患者为非灌注良好组。

2.2NIHSS评分法以及MRS评分对比。54例灌注良好组患者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明显优于对33例非灌注良好组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3二级颅内侧支循环建立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二级颅内侧支循环建立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恢复呈正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


3讨论

对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需要建立侧支循环以实现血流代偿,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维持血流灌注、实现代偿功能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若建立起二级颅内侧支循环不仅可发挥急性期血流代偿功能,还有利于保护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元的损伤[4]。

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大脑皮质层具有重新建立血液循环、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组织的能力,大脑皮质受损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对新的神经通路输入促使二级颅内侧支循环建立。前侧支循环代偿主要通过Wills环,颈动脉颅内血管代偿主要为上颌动脉。后循环的颅内病变以后交通动脉代偿较为常见,或者以软脑膜动脉进行代偿[5]。大血管病变患者二级颅内侧支循环有利于神经系统强化正常的运动模式来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康复治疗还能够辅助侧枝循环的建立。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促进血氧含量的增加,对恢复脑部组织的代偿功能有重要作用。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后可促进神经肌肉作用于中枢神经,使神经再生,此外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使血流弥漫于脑组织半径,促进毛细血管新生,进而在使脑组织微循环改善,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存活有良好效果,对降低患者致残率尤为重要,此外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阻断神经元细胞凋亡,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液循环,以此促进脑细胞的恢复,这对避免脑部可逆脑细胞大量凋亡进而改善预后、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灌注良好组患者预后指标中NIHSS评分、MRS评分均优于非灌注良好组者,提示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避免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严重致残事件。尚广芹[6]研究中表明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二级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阻断细胞凋亡的分子水平作用机制,而侧支循环代偿不良患者普遍在发病后病情持续恶化。

综上所述,二级颅内侧支循环建立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恢复呈正相关,值得临床推广与关注。

参考文献

[1]尚广芹,王志宏,姜积军.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6,33(2):128-130..
[2]谢飞.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J].中国处方药,2016,14(11):139-140.
[3]孟媛媛,吴德云,刘迎春,等.DWI-ASPECTS预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6):912-916.
[4]蒋超,王月娟,张静,等.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26(7):615-619.
[5]陈敏,龙双祁,谢明,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中痫性发作的评价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7):701-704.
[6]尚广芹,王志宏,姜积军.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6,33(2):128-1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0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