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刘文峰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防治经验撷要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5 10:21: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刘文峰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丰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佳。本文旨在分析刘教授在临证思辨中总结出的经验,并附以效验医案,以飨同道。

关键词:刘文峰;药物组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学术经验

本文引用格式:王红,王炳权,沈阳,等.刘文峰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防治经验撷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276-277.

0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出现早、症状多和难治愈的特点。据报道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为10%~90%不一[1]。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病痛折磨与精神及经济压力。然西医尚无延缓此病进展的特效药,多为对症治疗,而无根治之法,中医药可早期干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

刘文峰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内分泌科首席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班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在侧,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对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药配伍聊有心得,收获颇丰,总结如下。

\

 
1古为今用,创新中医消渴痹证学术理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西医病名,中医古籍中并未记载。刘教授勤求古训,常以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内经》载有:“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医林绳墨》曰:“有所谓不仁者,谓肌肤麻痹,或周身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基于此刘教授认为,此病是消渴迁延日久而发,应属于“消渴病变证”范畴,可称其为“消渴痹证”。“痹”即闭阻不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冷凉、束缚感,甚则痿弱无力等。消渴痹证的发生与消渴日久、失治误治,外感风、寒、湿,饮食失宜,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消渴日久,气阴两虚;久病阴损及阳,血行无力,脉络失于温煦,寒凝血瘀则出现肢体不温,麻木疼痛;气虚,尤其是脾气虚为消渴痹证的始动因素,脾气受损,脾易生湿,运化不利,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无生化之源,不能荣养四肢百脉,脉络空虚,经脉失于濡养而见肢体疼痛、麻木不仁;气虚至盛则生湿、生痰、生瘀,痰瘀互结,留于经髓脉络,阻遏气血流通,导致络阻血瘀则见肢体局部发凉、疼痛症状。同时刘教授认为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如黄坤载在《素灵微蕴·消渴解》中云“消渴病,则独责之肝木,而不责之肺金”。肝郁则血瘀,致气滞血瘀,可化火伤阴致阴虚燥热,阴虚日久则耗气,致气阴两虚或肝郁乘土致脾虚,也可致气阴两虚,所以肝郁气滞血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而发而为痹。刘教授将此病病机概括为“气血亏虚,痰瘀阻络”,气血亏虚既为因也为果,痰瘀阻络既为果也为因,病位在肌肉、经络,内及肝脾。故刘教授选方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随证变法,博采众长,根据经典名方以及古今名医大家经验,变通凝练而成诸多常用药物组合,对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病辨治多有效验。

2辨证施治,把握临床治疗关键节点

2.1调养脾胃,健运中土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足也,不得主”脾居中焦,在膈之下,具有运化功能,主四肢、肌肉。脾常储藏胃之精气,为胃行其津液。刘教授认为消渴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停而为水,聚而为痰,阻滞经络,而出现痹证。刘教授秉承“治未病”思想,注重因时制宜,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常取茯苓、麸炒白术配伍黄芪。茯苓、白术两药均归入脾经,白术甘、苦、温,甘以益牌,苦温能燥湿,功偏于健脾;而茯苓甘、淡、性平气降,甘以扶脾,淡以利湿,功偏于渗湿而益脾。配伍之后,一升一降,一燥一渗,相辅相成。水得温则化,脾得温能运,两药合用,补则健脾助运,泻则增强利水祛湿之功,即土能制水之意。刘教授注重药物炮制之法,故用麸炒白术代生白术,以增其健脾燥湿之效。生黄芪补脾肺之气,一方面使得脾胃健运,气生则血生,气行则血行,黄芪补宗气以贯心脉助血运,起补气养血、行滞通痹之功;另一方面黄芪性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以杜绝痰湿之源。诸药合用,补气、健脾、渗湿相得益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可有效防止消渴痹症的发生、发展。

2.2调补阴阳,温经通痹

刘文峰教授认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正虚为主,虽然病机关键为气血亏虚,痰瘀阻络,但是刘教授认为消渴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血行无力,脉络失于温煦,寒凝血瘀则出现肢体不温,麻木疼痛症状。故在治疗过程中调补阴阳顾为重要。刘教授取张仲景之名方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桂枝性味辛甘而温,可助阳化气,阳充则精足后天之本得滋,则阴寒之气可散;白芍性味苦酸寒主入阴经,长于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桂枝辛甘化阳以温阳气,芍药酸甘化阴以养阴血,且善缓急止痛,可使阴阳复,疼痛止。正如《金匮要略论注》曰“桂枝芍药通阳固阴。”营卫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阴血涩滞,邪遂客于血脉,易致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证《灵枢·邪脏腑病形篇》云“明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桂枝在《本草再新》中记载“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本草疏证》云“桂枝亦能入血,辛能散结。”桂枝温散,能散风寒而温经通痹;白芍酸甘能养血和营而通血痹;辛酸甘合用,调养营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刘教授提倡简方,用药精到,故取桂枝、芍药两药配伍,桂枝辛甘、温化阳,主散;芍药酸甘、寒化阴,主收。内可调和阴阳,于散中有收,补中有化,相辅相成,桂枝辛甘宣散化阳,其作用向上向外,温阳行血,芍药苦泻属于阴,其作用向下向内,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相互制约协调,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对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肢体末梢冷凉感为著者尤为适用。

\

 
2.3燥湿化痰,通络除麻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丹溪学派王纶在《明医杂著·卷之ニ·痰饮》提出了“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的著名论断。肾气亏损,津液难降,败浊为痰,故王纶指出“痰之本,水也,原于肾”。脾主司运化,脾虚不运,湿停聚不动成痰,故指出“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故刘教授认为糖尿病日久不愈,久则生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云:“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积湿痰死血所致。”故取陈皮、半夏配伍白芥子;陈皮、半夏出自二陈汤,朱丹溪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陈皮,本品味辛、苦,性温。入脾、肺经。既理气宽中,又燥湿化痰。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入肺、脾、胃经。燥湿化痰作用良好。白芥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胃经。本品辛散滑利,利气豁痰,消肿散结,为治寒痰及阴疽流注的常用药。陈皮与半夏配伍,一收一散,燥湿、理气、化痰,加之白芥子增强祛痰除麻之力的同时,兼以止痛。

2.4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刘教授认为消渴日久,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久血凝滞不行,变生痰混瘀浊,导致经络闭塞不通,不通则发为痹痛。同时刘教授认为肝在消渴发生、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可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燥热,阴虚日久则耗气,致气阴两虚,故肝木乘土可致脾虚,气阴两虚。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中也说到:“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气阴两虚与肝郁气滞血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刘教授研制出以香附为君药、黄连、蚕砂共为臣药制成纯中药制剂——糖利平胶囊。方中香附理气解郁,通经止痛;蚕沙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黄连清解胃肠之热。共奏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之功效。另外刘教授取象比类,藤能入络,络能通脉,藤枝类药有通经活络作用,藤枝类药物有引经的作用,可引诸药达四肢病所。故取藤枝类药物鸡血藤。鸡血藤活血调经,舒筋活血,补血;既能行血,补血,又能舒筋活络。祛瘀通经;刘教授认为消渴痹症日久非一般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别窜透,方能浊去凝开,气通络畅,深伏之邪除,困滞之正复;故又取蜈蚣、水蛭两味虫类药。蜈蚣,辛温有毒,性燥烈,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气血凝聚之外皆能开之,用于“痹痛甚效”。水蛭性咸、苦、平,气腥善行,入血破散,“主逐恶血”。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水蛭小分子可入血成分具有较好的活血效应[2]。鸡血藤配伍蜈蚣、烫水蛭共奏通经活络之功,对于消渴痹证瘀阻痹痛为甚者尤为适宜,配伍颇为精当。

3案例举隅

初诊:患者陈某某,女性,62岁。主因双下肢疼痛、麻木1余就诊。证见双下肢麻木,酸软无力,偶有刺痛,伴乏力、气短、自汗,畏风,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平素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查舌、脉,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患者自诉平素易生气。查空腹血糖6.7mmol/L,血生化检查显示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下肢血管彩超示血管狭容斑块形成。结合舌、脉、症,四诊合参此为消渴痹症;患者糖尿病日久,素体气阴两虚,气虚无以行血,血虚脉络不利,而挟血,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故见下肢疼痛。患者平素易生气,结合舌脉,肝郁而至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加重疼痛症状;气血运行不畅,下肢失其濡养,而见麻木。乏力、气短、自汗、畏风皆为气阴两虚所致。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是气阴两虚挟瘀之象。

处方:

黄芪30g 川芎15g 当归30g 桃仁10g红花10g 麸炒白术10g茯苓10g  丹参20g烫水蛭3g香附10g  生地10g 鸡血藤30g炒芥子10g半夏15g   薏苡仁10g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服,7剂。嘱避风寒,注意休息,忌走长路、忌食辛辣肥甘,保持大便通畅,调节情志。继续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复诊:服用前方后,患者乏力、气短等症明显减轻,麻木疼痛解但不明显,考虑此证辨证清楚、理法方药得当,但患者病久且陈,恢复需要时间,故仍用原方,酌加蜈蚣1条以加强通经活络。

随访:患者多次寻求刘教授调理,在前方基础上随症加减,3个月后患者诉偶有足趾麻木,余症向愈。

4结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知晓率低,呈慢性进行性加重,刘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失治误治则发为坏疽,甚至后期危及生命,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病痛折磨与精神及经济压力。刘教授充分发挥其优势,契合中医“治未病”的先进理念,辨证精准,遣药精当,可有效的延缓疾病进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其宝贵经验值得杏林同道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廖二元,莫朝辉.内分泌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79-1480.
[2]王萌,张健.疏血通注射液的质量工艺与用药安全的相关性[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8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0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