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2 10:08: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间隙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儿科随机选取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平均地分为两组(间隙组与持续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间隙组患儿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持续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方案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15%,显著低于持续组(45.4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均有显著疗效,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中的胆红素含量,但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的安全性相对更高,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间隙蓝光照射;持续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本文引用格式:谭红燕.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52-53.

0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8天之内出现的黄疸症状,是因胆红素的代谢异常,导致皮肤与黏膜出现黄染情况[1]。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属于暂时性症状,通常于出生后7-10天消退,不影响新生儿健康。而病理性黄疸则持续时间长,黄染症状持续加深加重,胆红素水平不断增高,可导致患儿脑组织受损,甚至威胁患儿生命。目前,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式是蓝光照射治疗,可通过光波照射降低血清中的胆红素含量,结合药物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2]。该治疗方式主要分为间隙蓝光治疗与持续蓝光治疗两种类型,本文对我院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别采用间隙与持续蓝光治疗,探析其疗效与安全性,报告以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选取66例于我院儿科就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平均地分为间隙组(33例)与持续组(33例)。患儿均符合病理性新生儿黄疸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胆红素检测、肝功能检查、超声等检查确诊病情,排除肝功能异常患儿、合并败血症患儿以及具有光疗禁忌症的患儿。间隙组中有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处于0-25天,平均(10.89±2.47)天;其中有21例早产儿,12例足月儿。持续组中有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在0-24天,平均(11.04±2.53)天;其中有19例早产儿,14例足月儿。本次研究纳入患儿均获得家属的同意,符合医学伦理会标准。比较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补充维生素、调节电解质平衡、吸氧等基本治疗措施,根据患儿情况适当给予抗生素、输血等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蓝光治疗,所用设备为新生儿蓝光箱(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型号:ND14-XHZ)。

\

 
患儿治疗前包裹尿布,佩戴眼罩,以保护患儿的眼部、会阴和肛门,箱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蓝光波长调节为440-450 nm,注意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间隙组患儿采用间隙蓝光照射,评估患儿病情后每天给予2-3次照射治疗,每次3-6小时,两次治疗之间应保持2-4小时间隔。持续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每天1次,每次持续12小时。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3天,治疗中需密切关注患儿的情况,若有发热、腹泻等情况需停止蓝光照射。

1.3观察指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天、治疗3天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腹泻、发热、哭闹、皮疹等。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比较,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比较,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较大(P<0.05),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治疗过程中,间隙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15%,显著低于持续组(45.45%),且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见表2。


\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是因红细胞数目增多、肝脏代谢胆红素功能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原因引起。病理性新生儿黄疸患儿主要表现为面部、躯干、手足心发黄,颜色可呈桔黄或阴黄色,根据黄疸类型的不同还可能伴随着贫血、水肿、发热、肝肿大、尿色黄、大便色白等症状,病情持续发展可导致患儿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甚至并发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3]。

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式是蓝光照射,可对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起抑制和代谢作用,以控制疾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该方式采用440-450 nm波长的蓝色光波对患儿皮肤进行照射,可使血清中的胆红素形成光异构体,无需经过肝脏代谢便可直接随胆汁、尿液排出体外,从而有效降低患儿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4]。本文结果显示,间隙组与持续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其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间隙使用蓝光照射治疗与持续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对于新生儿黄疸均具有显著疗效,且疗效无显著差异。在蓝光照射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发热、哭闹、皮疹等,有相关研究发现,持续照射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多于间隙照射治疗,考虑是因患儿长时间受到光波照射,光疗反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标准会对患儿身体细胞中的DNA染色体产生损伤,进而引起不良反应[5]。此外,长时间的光波照射可导致蓝光箱内温度升高,使患儿出现发热症状,且患儿长时间独自待在蓝光箱中易产生不安全感,引发哭闹、挣扎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进行蓝光治疗时应合理控制治疗时间,注意蓝光箱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及时对箱内温度进行调节,减少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本文结果中的表2显示,间隙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5.15%)显著低于持续组(45.4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间隙蓝光照射的治疗时间调配更为合理,相比持续照射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间隙或持续蓝光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但间隙蓝光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减少患儿的不适感,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明丽.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79-82.
[2]田莉娟.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疗装备,2016,29(2):146-147.
[3]汤国军,王和平,黄生才.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J].医疗装备,2016,29(24):87-88.
[4]张定芬.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药,2016,29(6):50-51.
[5]孟娥,朱彦.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7):2857-28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9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