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1 16:47: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35例不完全性脊椎损伤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范围,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纳入对照组研究范围,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以8字形线圈方式对实验组患者的M1区进行刺激,并将刺激后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研究,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与治疗前具有显著改善,经治疗后,实验组的F波潜伏时与Hmax/Mmax值明显改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痉挛情况,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痉挛

本文引用格式:孔新卫.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56+58.

0引言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指的是神经平面以下部分包括低位的骶段出现损伤,其患者机体会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能力,骶部感觉也会部分保留,痉挛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常见的病症,且病症会严重影响患者下肢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肌肉僵硬的病症和异常步态[1],极易导致患者疲乏无力和疼痛病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的关节出现挛缩症状,直接加大患者出现溃疡和感染的几率,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重复经颅磁刺激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而导致的肌肉痉挛之中,下文就该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3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范围,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纳入对照组研究范围,实验组中,包含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26-59岁,平均(33.96±5.78)岁,其中包含颈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11例,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24例;对照组中,包含男20例,女14例,年龄为25-60岁,平均(34.18±5.62)岁,其中包含颈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13例,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22例。所有患者中,均不包含具有严重的心脏、肾脏、肝脏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不包含严重的意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患者,不包含具有药物使用过敏史的患者,不包含妊娠期、哺乳期及未成年患者。且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经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

 
1.2方法。实验组患者均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方式进行治疗,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对患者进行刺激,将磁刺激线圈设置为“8”字形状,将直径设置为75毫米,将脉冲磁场的最高值设置为3.0T。进而取患者的仰卧位,采用仪器刺激患者的皮层M1区域,设置刺激频率为10Hz,将刺激的强度设置为静息运动阈值重复经颅磁刺激的90%,将各个序列的刺激时间设置为1秒,脉冲数量设置为10个为宜,每个脉冲之间间隔的时间应以10秒为宜,连续进行100个序列的刺激,每次进行20分钟的治疗,每周对患者进行五次治疗,每日进行一次,持续四周时间[3]。对F波进行检测,取患者的仰卧位后,令患者的双手放置于机体两侧位置,放松肢体,将记录电极放置于患者肢体趾长伸肌上位置上,将参考电极放置于患者趾关节位置,将地线与记录电极与刺激电极相连接,将Dantec双极电极作为刺激电极,并将其与患者内踝后下方记录点10厘米的距离处放置,另一极放置于离心位置,对患者的双下肢进行连续10次的刺激,刺激频率设置为1赫兹,波宽度设置为0.2毫秒,对F波的平均潜伏期进行记录。对H反射进行检测,取患者的俯卧位后,充分放松患者的肢体,将参考电极放置于患者的跟腱部位,将记录电极放置于内踝及腓肠肌内侧头部位置,将地线放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刺激电流以1毫安,并逐渐增加,对H反射的最大波幅和M波的最大波幅之间的比值进行测定[4]。

1.3观察指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对患者的双下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并对F波潜伏时和Hmax及Mmax进行测量。

1.4统计学处理。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χ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结果

2.1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经研究,治疗后,实验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如表1。

\


2.2F波潜伏时和Hmax及Mmax。经研究,治疗后实验组的F波潜伏时和Hmax及Mmax均获得显著改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

\



3结论

痉挛是导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出现残疾的最主要因素,痉挛的因素大多是由于患者出现张力增高及腱反射亢进现象,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干预,能够改变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状态,有效调节患者皮质脊髓的通路,提升其活性,有利于提升患者下行性皮质脊髓的投射情况,对患者的α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行调节,直接降低脊髓环路的兴奋程度,有利于改善痉挛现象。由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F波与H反射均与正常人群存在较大差异,经治疗后,F波的时间离散度会出现延长现象,直接导致患者的细胞抑制功能丧失,就会直接缩短F波的潜伏时,改善患者痉挛现象[5]。且Hmax/Mmax值能够对α神经元的兴奋程度进行显现,经治疗后,Hmax/Mmax值会缩小,与正常患者之间不存在较大差异,治疗效果显著。

研究表明,治疗后,实验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显著改善,Ⅲ级、Ⅳ级患者数量明显减少,治疗后实验组的F波潜伏时和Hmax及Mmax均获得显著改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痉挛状态,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痉挛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浩,刘四文,贾延兵,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121-124.
[2]高正超,牛斌斌,顾梦超,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骨伤,2018,31(1):47-55.
[3]琚芬,王冰水,牟翔,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5):521-524.
[4]刘曦,王剑雄,李涛,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8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7):829-832.
[5]杨廷彦,唐虹,常有军,等.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独立性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6,37(5):480-4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9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