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痰湿体质者实施中医体质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作为筛选前提,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患者人群中抽取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40例,临床上予以中医体质干预,并设为观察组。在相同的时间段抽取另外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40例,临床上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设为参照组。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降压方面,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改善幅度更大,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tG、ldl-c以及BMi改善幅度更大,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医体质干预对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对患者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均有显著作用,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体质干预;高血压;痰湿体质;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李向.对高血压属痰湿体质者进行中医体质干预治疗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242,250.
0引言
高血压是临床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生率较高,长期的血压升高易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对患者生活、工作有较大的影响。中医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等范畴,其中痰湿体质高血压是常见证型[1-2]。现将对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干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作为筛选前提,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患者人群中抽取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40例,临床上予以中医体质干预,并设为观察组。男/女为28例/12例。年龄下限为47岁,上限为78岁,平均为(58.21±0.21)岁。病程下限为1年,上限为6年,平均为(4.32±0.12)年。在相同的时间段抽取另外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40例,临床上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设为参照组。男/女为27例/13例。年龄下限为45岁,上限为77岁,平均(57.10±0.16)岁。病程下限为1年,上限为7年,平均为(4.72±0.16)年。整理一般资料,患者上述信息数据对比显示差异细微可忽略,P>0.05,可进行公平对比。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中医体质辨识确定均为痰湿体质患者;(3)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4)患者理化检查显示甘油三酯上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血压上升、体重指数在25以上。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者生活无法自理;(2)患者为继发性高血压;(3)患者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等。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取厄贝沙坦150 mg口服,1次/d;取硝苯地平控释片5~10 mg口服,2次/d。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体质干预,具体如下。
1.2.1方药口服
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药方为天麻、炒白术、郁金、荷叶各15 g,陈皮、法半夏、石菖蒲、泽泻各10 g,茯苓20 g,苍术9 g,砂仁、炙甘草各6 g。方药1剂/d,煎煮取汁分早晚2次口服。
1.2.2针刺疗法
穴位选择合谷、阴陵泉、丰隆、中脘、脾俞、太白,纳差患者增加足三里,目眩患者增加印堂,头痛严重患者加太阳。取毫针经泻法针刺,留针时间为20~30 min,1次/d。
1.2.3推拿手法
穴位选择腹部中脘、天枢穴,以一指禅实施推拿,持续6~8 min,再对脾俞、胃俞、足三里、丰隆以及内关进行按揉,之后对左侧背部横擦使其保持透热感。
1.2.4中药足浴
药方为炒白术、天麻、益母草各15 g,陈皮、法半夏、桂枝各10 g,钩藤、牛膝、川芎、鸡血藤、豨签草各30 g。浸泡1 h再煮开,再转小火煮0.5 h,之后下钩藤,再倒入盆中,水温保持40°~45°,泡药时要求浸过脚踝,双足互搓,每次持续0.5 h,1次/d。2周为1个疗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1)显效:预后显示患者舒张压下降,降幅高于10 mmHg且恢复正常;或者舒张压降幅为20 mmHg以上但未恢复正常;(2)有效:预后显示患者舒张压降幅在10 mmHg以下且恢复正常;或者舒张压降幅为10~19 mmHg且未恢复正常;或者收缩压降幅在30 mmHg以上;(3)无效:患者不满足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同时对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的变化。监测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均由SPSS 19.0进行计算,采用2检验以及t检验依次对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表示形式依次为率(%)、均数±标准差(±s),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2结果
2.1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比较
两组在降压方面,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改善幅度更大,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患者血脂以及体重指数变化比较
两组在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TG、LDL-C以及BMI改善幅度更大,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中的头痛、眩晕等,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致残率[3]。
中医体质学基于理论指导,对疾病的反映情况、病变性质、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予以防治和康复指导[4-5]。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眩,即认为痰湿体质是诱发眩晕的主要因素[6]。研究认为,痰湿体质可导致血脂上升,降低Na+-K+-ATP酶活性,水钠潴留,导致血压上升[7-8]。
对高血压属痰湿体质者实施中医体质干预,重视祛湿化痰。其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可平肝熄风;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陈皮、砂仁、石菖蒲可理气化湿豁痰;苍术具有燥湿作用;荷叶化湿,升发清阳;泽泻能利水而不伤阴;郁金顺气;甘草调和诸药。综合上述中医疗法,可有效对痰湿体质患者进行调理,从而调控患者血压,减轻眩晕症状。通过观察发现,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降压方面,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改善幅度更大,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TG、LDL-C以及BMI改善幅度更大,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体质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尚华,富斌,陈斐斐,等.正常高值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146-149.
[2]袁尚华,富斌,陈斐斐,等.中医早期综合干预正常高值血压者的疗效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392-394.
[3]刘红霞,潘勇军,吕晓红,等.参术燕麦合剂治疗痰湿质轻度高血压效果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6):697-698.
[4]李香凤,李秀兰,江虹,等.中医体质辨证干预措施对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1):142-143.
[5]邱展业,阙庆辉,柯俊华,等.基于中医体质辨识治疗痰湿体质原发性高血压2级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4):74-76.
[6]赵静.中医体质辨识在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67-168.
[7]田艳亚.中医体质辨识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340-341.
[8]陈凯.中医体质辨识法对150例属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干预治疗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0):76-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826.html